“我与亚运的故事”
祝志满:一万多枚徽章背后的33年亚运情怀


本报记者 陈洪标 陈曦 卓尔适 刘佳
世界瞩目的杭州亚运盛会上,像他这样荣登央视新闻的新闻人物,却极为罕见。他只是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一位普通教师,但是一直伴随他的33年亚运情怀不仅令人动容,而且他的举动与众不同。二十多年来,他收藏了一万多枚体育赛事徽章,其中关于杭州亚运会的徽章已达2600余枚。用央视新闻的话说,是小徽章大情怀。因为小小徽章的背后,承载着一位中国普通公民对国家历届体育盛会的情感和记忆。
结缘徽章源于33前北京亚运会
祝志满这一生似乎注定与亚运有缘,与徽章有缘。
他出生那年,第 11 届亚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 37 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共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
而这一年,祝志满的母亲在服务北京亚运会期间,保存了 60 余枚具有纪念意义的徽章。
六年后,这些徽章却在祝志满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当他获得了母亲送的第一枚徽章,就是北京第 11 届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从此就开始了收集体育盛会徽章之路。
2003年,时值雅典奥运会前一年,祝志满注意到雅典奥运会的徽章设计上极具美感,再次激发了他收集徽章的兴趣。2004年,祝志满的家人又一次参与到雅典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中,并为他带回了一盒雅典奥运会吉祥物的徽章,祝志满如获至宝。对体育徽章的喜爱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008 年,祝志满作为志愿者服务北京奥运会,真正加入到徽章收集的专业圈子。2010 年,祝志满再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广州亚运会。这两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大大扩充了祝志满的徽章收藏数量。
在他看来,虽然徽章个头不大,但是都设计精美,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文化性对我来说是徽章最大的价值。”祝志满表示,徽章背后蕴藏的城市特色、文化气息以及体育竞技精神,是他收集徽章的动力。
祝志满收藏的徽章不仅有线上线下购买的,也有参加大型体育盛会志愿服务时获得的,以及来自体育界人士的赠送和藏友的交换所得。
在祝志满看来,收藏徽章其实也是友谊的见证。他在做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时,经常会和外国友人交换徽章,也会收到国外代表团赠予的徽章。“他们其实也很喜欢带有中国特色的徽章。交换徽章的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国人的热情好客。”在交换徽章的过程中,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双方都可以在友好交流、充分自愿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徽章换取到更心仪的那一枚。“随缘收藏,理性收藏”,这是祝志满交换徽章的理念。虽然他也遇到过被徽章卖家跑单的情况,但他觉得“遗憾也是一种美好,拥有也不一定是永恒”,将乐趣与平等自愿放在首位才是最好。
逐梦圆梦就为33年这段亚运情结
从北京、广州到今年杭州亚运会在自己的家门口举行,祝志满的亚运记忆跨越了整整33年。因为我国举办亚运的三大时间节点,是伴随着祝志满逐梦圆梦的过程,这段特殊的人生成长经历,是很少有人拥有的,尤其深藏内心的亚运情结,是一份最珍贵的人生情感。
在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祝志满作为志愿者充分感受到亚运会赋予亚洲运动健儿的荣耀和梦想,也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与民众的热情和幸福感。
2015年在他得知杭州将承办此次亚运会时,他就希望有朝一日能以浙江儿女的身份为亚运做出贡献。当时,祝志满正在北方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回到浙江求职,最终担任我校文学院青年教师。
由于学校是亚组委深度合作单位,祝志满与亚运的距离也更为接近,更加坚定了他服务亚运、志愿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祝志满被选派成为杭州亚组委外事礼宾指挥中心工作人员。
祝志满的这次收获是最大的,一共收集到了杭州亚运会各类徽章 2600 多枚,包括官方徽章、各大亚洲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徽章、媒体徽章、赞助商徽章。其中收集到了参赛的45个成员国和地区65枚徽章。他说,每一枚徽章都彰显了各大组织对亚运会精神的理解和诠释,能充分感受到各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杭州亚运会的热切关注,徽章的设计也都凝聚了各民族本土的文化特征,徽章所具有的纪念性、收藏性、审美性、文化性、友好性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最让他自豪的是 500 多枚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徽章。比如杭州亚运会徽章中,马球、相扑、投壶等徽章极具杭州宋韵文化特色,而“西湖十景”系列徽章则很好地展现了杭州的地方特色。
还有一套由三枚徽章组成“亚运在中国”徽章最为珍贵,分别是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祝志满介绍说,这套徽章展现了中国所举办过的和正在举办的这三届亚运会,是亚运历史重要的见证,也象征着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收藏内外被亚运点燃的奉献精神
热衷于徽章收藏之外,投身志愿服务也是祝志满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此前,除了服务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外,他还曾服务上海世博会、G20 峰会等外事活动。
祝志满表示,做相关赛事的志愿服务,除了能为社会作出志愿服务的贡献外,对收集徽章也有帮助。比如在参加赛事开闭幕式时,有机会获得开闭幕式的专属徽章。“而且还能结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可以和他们进行徽章交换,也增加了收藏量。”“我有一次在赛场,给一位运动员指了一下路在哪里,他就赠送给我一枚徽章。”祝志满分享道。这枚徽章不仅仅有它本来的韵味,还包含着乐于助人的快乐。
祝志满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而言,意义非凡。“参加志愿服务,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志愿奉献的精神。而且可以拓展个人视野,开阔见识,提升个人阅历,同时也是青年学子为国家作出自己贡献的契机。参加大型外事活动的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还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很有意义。”
除了是亚运会志愿者的一员,祝志满也积极投身亚运会的文化宣传活动中,摄影作品曾四次入选“亚运随手拍”活动。
学术论文入选“亚洲文明礼仪高峰论坛”,并受邀成为“杭州亚运会国际文明礼仪大赛”大众评委。
此外,祝志满《我和亚运》的散文也荣获“我和亚运”优秀作品奖。
作为曾服务过2008年夏奥会、2022年冬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工作人员,祝志满对于亚运火炬传递提出了建议,即“火炬传递可采取传统接力方式,并结合线上网络接力、水面船舶、水下潜游、空中飞艇等接力方式。”这一建议也入选“亚运金点子”。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祝志满希望大学生朋友们能去热情拥抱这次盛会,感受体育运动的动感与魅力,也把握住这样难得的机会,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友人展现浙江学子的风采。而他也将继续尽自己所能服务亚运,继续收集徽章,“因为体育的盛会一直在延续,我们中国时代发展的号角一直在吹响,所以我相信这种徽章的收集将伴随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