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 青春化表达
《热血长虹》首映塑造了鲜活的中国少年英雄人格
本报讯(记者 陈洪标) 12月28日,电影《浙南儿女英雄传之热血长虹》在温州举办首映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专家们给了一致好评“难得的诚意之作”。“影片将革命叙事、家庭叙事、成长叙事、传承叙事聚合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在革命叙事中讲述红色历史,在家庭叙事中表现父女情、母女情、夫妻情、姐弟情,在成长叙事中讲述热血奉献的青春故事,在传承叙事中展现红色信仰的血脉相传。影片塑造了一位战争年代可信、可爱、可敬的女英雄形象,为广大青少年观众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
据了解,该片摄制耗时长达3年,由我校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一级编剧施小琴担任编剧,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影片以被誉为“浙江第一红色村庄”平阳县西北部的凤林村女烈士、有着“浙南刘胡兰”之称郑明德的革命斗争故事为原型改编,创作特色鲜明,从百年党史中捕捉新的切入点回顾浙南游击区革命斗争史,讲述了浙南凤山少女郑一英在革命家庭和红军挺进师的战斗精神影响下,13岁投身革命,15岁成为共产党员,16岁被国民党抓捕、英勇就义的故事。
专家们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主旋律电影的青春化表达。针对当下青少年的青春特性,以同龄人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与父辈们一起出生入死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把革命历史跟当下现实做粘连,打开中国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相联的通道,找到让青少年进入党史的文艺打开方式。首先这是一部抒写“青春党史”的有力个案。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有一个直观生动的对话与交流。其次是以“红色引领”为主线贯串。挺进师及父辈斗争精神感召、小红军哥哥的榜样力量、与红军遗孤的姐弟深情、新四军北上抗日拥军工作……真实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塑造了鲜活的中国少年英雄人格。
在创作过程中,编剧施小琴说不仅深入学习了党史、军史、地方革命斗争史,并得到了烈士后人、老红军及其子女、各级党史部门的支持与重视,尤其剧本在总制片李捷、导演李刚、艺术监制王硕等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中,得到了升华,使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针对当下青少年的青春特性,从少年的视角,加以青春化的表达。更具可看性与感染力。“是一次很好的红色历史学习及编剧经验积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