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他是“两山”理论下科技创新助力绿 色发展的量大人

       他出生于“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湖州安吉,是实验室中仪器装置操作熟练的“沈师傅”,以科研成果获5项国家级、15项省级A类学科竞赛奖项,实现了从餐桌垃圾到持续电源,从除尘消烟到火灾救援,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发展。

       他还是浙西山区孩子们眼中的“沈哥哥”,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帮助2000多名留守儿童度过绿色环保的假期,助力共同富裕,为当地创收超万元,志愿时数超270小时,获评常山县优秀志愿者。

       10月24日,在刚刚落幕的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大会中,他获得了2023年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全省十名)。

       他就是我校计量测试工程学院2020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沈杰。

       积土成山——从专业第一到实验室的“沈师傅”

     “要将安吉的绿水青山绘在全国的画卷上。”这是沈杰进入大学校门前暗下的决心。他深知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会有实践  的创新,他以刨根问底的学风严格要求自己。经过3年的积淀,学分绩点和综合测评双双位列专业第一,获得2次省政府奖学金,5次一等和1次二等奖学金,5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学习上的顺利并不意味着科研道路的坦途。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沈杰查阅了近百篇水产品废弃物处理现有的文献,却都因为过程中使用了对环境有毒的试剂而被否决。但当他拿起手边的锅炉原理课本,却忽然灵光一现:“可以使用锅炉的热解方法将水产品废弃物热解成生物炭。”

       很快,沈杰的方案顺利通过了可行性测试。但顺利开题的喜悦转瞬即逝,新的问题紧接而来。样品需要手工将相当于鸡蛋壳重量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电极材料碾磨、切割成规格不超过一根羽毛重量、一个键盘按键大小的电极片。寒来暑往,他终于熟练掌握电极片制作的技巧,丢弃在储物箱中的失败样品超过1500多个、堆积成1米高的小山。当学长与他一起探讨制作技巧时不禁打趣道:“打磨电极哪家强,师傅沈杰在计量!”从那以后,“沈师傅”就在研究生学长和学弟学妹中传开了,他们都知道如果操作遇到困难就找“沈师傅”。研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几次的测试结果都不尽人意,沈杰开始寻找问题的关键。由于图像中任何一个变化,甚至是1毫米的波峰都可能是杂质因素,这就要求测试精确到毫秒级,原来半小时就能完成的测试现在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通过2000多个小时的试验,沈杰找到了问题所在,优化方案后制作的样品,已经高于市场已有产品效能40%,并点亮了实验室第一盏LED灯。

       灯光照亮的墙壁上,他仿佛能够看见故乡的绿水青山在波光粼粼的浮动。随后,沈杰紧接着开始着手研发超级电容器阵列以驱动大功率用电器并作为公共场所备用的可持续电源。项目研究过程中,他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获批省新苗人才计

划、以第一作者授权专利2篇,发表SCI一区论文,获得节能减排国家三等奖、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

      登山望远——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绿色发展新时代的绿水青山是科技成果转化下的绿色发展。火电行业在燃烧颗粒物处理上的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0-80%,沈杰尝试使用低成本的声波对烟气中的烟尘进行团聚沉降。设计装置在实验室取得显著成效后,他尝试将装置应用于专业对接企业——浙能集团。但是单个声源有效作用范围小,不能满足火电厂锅炉的大管径,首次测试效果并不理想。

       回到实验室后,沈杰使用软件对不同优化方案下的颗粒物团聚效果进行仿真,将装置改良成环绕管道的阵列形式。他再次来到管道下,通过测试,反馈端的参数显示仅需要15s就能将烟尘团聚沉降,消耗的电能折算成本后降低65%以上,装置还可以通过热电厂的新能源进行驱动,防止二次碳排放的产生,成功应用于浙能集团和杭联热电的设备上,为两家企业节省成本2000万元/年。

      透过改良后管道排出的烟气,他仿佛看见远处的青山发出金色的闪光。目前,他已经将装置小型化应用于地铁隧道火灾烟雾消烟,帮助火场中的人们实现自救,也正与杭州地铁集团展开测试。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他获批省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以第一作者申请专利2篇,获得省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铜奖。

      山山而川——助力可持续发展下的共同富裕

      在乐观开朗的背后,沈杰也有过一段8年的“群山深处的留守儿童”时光。他的父亲曾说:“从群山中走出来的孩子,一定要回到群山中去!”通过调研,他发现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衢州市常山县也面临着同之前安吉相似的困境。当澄澈的初心遇上共同富裕,在大一他就联系到当地的村支书,创立“雨润万泽·暗香千里”实践团队,前往常山县的群山中进行社会实践。

      沈杰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制定了以胡柚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主题直播带货,直播间最火热的时候一晚上的成交额超过当地村民一个月的收入。他也知道,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离不开精神的富裕。由于当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沈杰就组织团队利用暑期在每周一至周五给孩子们义务支教,将“两山”理论的知识生动有趣地教授给孩子们。从孩子们保护环境的一言一行中,他能够看到浙西土地上富裕的绿水青山就紧紧攥在这些孩子们的手中。

      三年来,沈杰都会直接负责团队的招新等各项活动,团队发布有关常山县的媒体报道累计点击超过2万次。他始终坚持梦想,带领团队为常山县的乡村振兴和留守儿童贡献力量,不断践行着“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