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40余天,他们为乡村带来一场摄影艺术展
今年暑假,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探寻文化脉络 定格施村映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联合《乡村脸庞》公益摄影团队,在鄞州区塘溪镇施村开展了为期一月的“施村工业及文化影像调研”,对施村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挖掘,并就不同主题进行影像创作,为村庄“存档”。
一个公益团队,一个月,一个村庄,一种用影像记录乡村的可能性……8月3日,一场“乡村脸庞——施村驻地影像展”在塘溪镇施村文化礼堂内举办。从素材收集、作品创作,到展板设计、整体布展,这场由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和《乡村脸庞》公益摄影团队联合开展的“施村工业及文化影像调研”成果展,在搬入村文化礼堂后,让艺术与乡村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用脚步丈量施村探索共富路的“秘密”
拍摄地刚定下来的时候,团队成员们的第一反应是:“施村在哪儿?”
这个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小山村,是通往有名的童村、沙村以及素有宁波香格里拉之称的童夏家村的必经路口。但人们直奔那些“历史文化名村”的时候,很少会为施村停留,因为它实在太不起眼了。
带队老师王雅灵最早留意到这个村庄是因为梅溪小流域治理工程。作为该工程重要一环,施村的施家桥正在拆除,一座崭新的生态廊桥将取而代之。团队成员们实地考察时,在桥边遇到82岁的老书记李能如,他伸出四个手指说道:“这桥是我们村的命脉,马上造到第四代喽!”
村里保留着当时造桥开会时的照片,村民施永邦还留着当时造桥的工具。他说当时大家以记工分的形式参与造桥,每人每天可以拿1元报酬,他是技术顾问,可以拿2元。“钱不钱的无所谓,造桥大家都很积极的。”
一座桥串起时代变迁,当团队成员走过桥,走进大大小小的车间,便想到了自己的父辈祖辈,想到了他们在岁月里留下的关于“奋斗”的印迹。
他们觉得,施村就是浙江很多普通乡村的一个缩影——没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没有一夜成名的“爆款”,一代代施村人努力突破资源束缚,一步步踏实向前,走出一条共富路。
商量过后,他们决定在这个最普通的村庄住下来。
全心投入乡间调研挖掘平凡中的“不平凡”
施村没有特别的风景,只能拍人:世代居住的本地人,来打工的外地人。
团队在采风时碰到了负责村里外来人口登记的村民施位忠,他热情地告诉成员们,“在施村居住的外乡人数量和本村人的比例基本接近于1:2。施村大大小小150多家工厂要运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家的钱袋子要鼓起来,就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团队分组采访了很多人,发现除了语言,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
很多本地人在一线车间工作了数十年,比如55岁的施培军,业余爱好画画书法,就在自家车间车床旁墙上画了只老虎,他说这样干活不累。团队成员还走访了多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记录下车间里几代人守业、创业的故事。此外,他们还为120多位70岁以上老人义务拍肖像,拍他们珍藏的老物件,并记录下每对金婚老人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往事。
施村的巷子里,不停回荡着孩子们那银铃般的笑声,让很多拍摄者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偏僻乡村,竟有那么多的孩子,真是难得。大家一边感慨,一边努力从一次次采访中捕捉乡村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密码。
策划一场艺术展用影像为乡村“留档”
“我们通过人来了解村庄,通过挖掘人的故事来深入了解村庄的形成与发展。”执行策展人丁佳逸介绍道。丁佳逸同学来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91班,是参加过三季《乡村脸庞》公益摄影项目的老队员。
40多天的调研拍摄里,队员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和村民成为了朋友”——到村民家蹭饭,和村民们一起爬山,和志愿者一起捡垃圾,和村民旗袍队成员一起共赴山巅美景……村民还会送西瓜、丝瓜、茄子、豇豆给队员们。施村妇女主任周金叶女士自豪地说道:“我们施村村民就是这么的热情!”
在田野调查、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实践团队制定了“人物故事点状”“社会生活横向”“历史纵向”三个维度的框架目标,最终形成六个专题的影像成果。在艺术展上,施村村民们驻足观赏,村民施怀谦流连忘返:“我看到这些学生实践队每天很早就来了,来记录我们的生活状态,记录每一个瞬间,通过他们的照片,我发现了施村不一样的故事和景色。”
“大学生们来企业采风,拍摄工人们的工作状态,挖掘和展现施村企业变迁,我觉得很有意义。”施村共宁五金负责人施浩辉坦言,“借助影像,我们看到了施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每一步,也让施村人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项语瞳 王琳琦 朱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