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晏子善交谈师德师风


《论语·公冶长》篇里有孔子一句话,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讲的是晏婴(即晏子,齐国大夫,山东高密人)敬人还是人敬晏婴,注家有不同解说,暂且不论。依照李泽厚先生的想法,晏婴善与人交朋友,秘诀就是“久而敬人”。就是说,晏平仲很善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旧保持恭敬。”《论语正义》郑玄注:敬故,不慢旧也”。交朋友而能长久保持友谊,并非易事。常见的是:相处久了就容易随意,因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古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虽淡如水,却品之有味,也大概只有靠虽极友好,却长期互相尊重和恭敬才能做到。这是晏子的交友之道,对今天的我们交友尤其师生交往有着借鉴意义。

聪明的人都应该知道,人与人之间交往有它该有的底线。尤其是现在,交友的软件层出不穷,微信、QQ等,这个时候,更应该交往有度,说话有分寸,甭管两人之间有多密切,多有好感,都要把握一个尺度。过于“巧言令色”让人生烦,过于油腻令人讨厌,若是“胡言乱语”,就成了“性骚扰”。近来,大学校园不断出现一些“绯闻”,就是所谓的出现“师德师风”问题。一些老师,可以说是“失德失风”。师生之间关系变得令人“揪心”。昔日的“象牙塔”,不再那么“单纯”。有些教师忘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和使命,忘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警句与格言。有些学生也忘记了“尊师敬长”的优良传统,更不懂“忠恕之道”。师不师,生不生,大学教师,成了大众口中的“高危职业”。

我们看晏子,作为齐国最有权势的大夫是如何与人交往的。在齐国,晏子与陈恒子、鲍文子、司马灶、越石父等一批治国贤臣关系密切,共同辅佐齐景公,互相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晏子并没有因为国君对自己的偏爱和宠幸,而轻视贬低同僚,一如既往的与他们友善。在郑国,晏子与卿大夫子皮相善,有一次,子皮出使齐国,晏婴听说了,立即赶往他的住所相见。陈恒子不解地问其缘故,他答道:“子皮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贤臣,他善于用人,受人尊敬,与他交往受益颇多。”吴国公子季札在齐国见到宴子(一见如故),劝谏宴子:子速纳邑与政!无邑与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晏子并没有盲目自大,不听谏言。而是听其建议,把自己的封邑与政务归于公室,所以后来在齐惠栾、高二氏之乱中没有受到牵连,幸免于难。晏子“久而敬人”,一如既往,不油腻、不张狂,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善与人交”也。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萍水相逢,别玩暧昧;人再无聊,别撩感情。多少是非,都是从一句不恰的话语开始的。甭管和谁交往,都要注意一个“平等”和“互敬”,不管相处多久,不管友谊深浅,都要言行上律行,心里面律己,不越界,不多言,做到“故旧如初见,新朋似故旧”。做一个靠谱的人,不做那个自己都讨厌的“油腻人”,一切回归传统和自然,人与人也就自然而然了。师德师风,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教师做一个善与人交的“君子”,谦谦然,彬彬然,“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