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了语数外,玩得起音体美!

——走在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十周年路上


十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一句广为流传的调侃,在浙江多地农村小学已经成为现实。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试点工作。由试点县松阳和遂昌各招15名丽水应届高考生,作为首批定向小学全科教师。这30名学生由我校统一培养。

2016年,首批定向生毕业后进入松阳、遂昌两县的农村小学,担任既能教语文、英语、数学,也能教音乐、体育、美术的全科教师,以解当地学校教师结构性失调的燃眉之急。

到2022年底,恰好是我校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十周年,我校培养的首批全科教师原定6年的服务期已满,老师们还愿意留在农村吗?他们为农村小学带去了怎样的新气象?十年试点又带来了什么启示?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调研。

新变化:农村孩子更加自信

“我现在是学校的‘救火队员’。如果有老师外出培训、请假等,我就去各班代课。”在松阳县枫坪乡中心小学全科教师潘玲莉的办公桌上,一张满是圈注的课表非常醒目。她笑着说,自己的优势因此体现———本科期间主修数学、科学和美术,音乐、体育也有所涉猎。

枫坪乡中心小学仅有47个学生和9个在岗老师,距离县城有近一小时车程,是松阳县最偏远的农村小学之一。“刚来时,我们学校特别缺音体美老师,我同时教数学和美术课。”潘玲莉说。

现在,潘玲莉是学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由于人手紧缺,潘玲莉还兼顾党建和办公室等工作,每天至少要忙到晚上八九时。她在距学校步行只需5分钟的宿舍住了6年,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县城的家中陪伴家人。

六年级的周欣怡同学告诉记者:“潘老师上数学课时会给我们设计分层作业,我们都觉得很新鲜。她的美术课也上得很有趣。”

在距离遂昌县城40分钟车程的金竹镇中心小学,潘玲莉的大学同班同学张琳倩同样已任教6年。“上大学时,总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要学的东西多很多,好辛苦。但工作后,发现学的东西都特别有用。”张琳倩告诉记者,自己教过数学、美术、音乐等多门学科,且小有成绩。

“啥都懂一点”的张琳倩是该校最受小朋友喜欢的老师之一。孩子们在张琳倩美术课上画的作品,数次在县级比赛中捧回奖状。而上信息技术课时,张琳倩则会教很多农村孩子从没接触过的编程,很受欢迎。

张琳倩任教的头一年,负责五年级的数学和音乐课。班里有两个男生特别调皮,发现她是新老师,更是不买账。“我尝试在音乐课上给学生排舞台剧,没想到虽是头一次接触,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后来我还带着他们去县城参加比赛,拿了一等奖后又代表县里去丽水市参加比赛。”张琳倩说,两个调皮男生也是舞台剧的主力。比赛回来后,他们就心服口服地成了自己的“小跟班”。

在金竹镇中心小学校长叶平看来,一些在城里孩子看来或许较为平常的经历,对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却弥足珍贵。他们在一次次体验和成功中,不断自信起来。这正是全科教师为农村小学带来的新变化之一。

潘玲莉和张琳倩的经历,是30名首批全科教师的缩影。他们综合素养高、乐于奉献,从总体表现来看,明显优于县域内其他教龄相仿的老师。“他们的到来,明显提升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松阳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李军伟说。

找回乡村教育该有的自信,是十年来我校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所获的一枚熠熠生辉的勋章。

新命题:全科教师如何培养

如何培养好具有本科学历、毕业后主要面向农村的全科教师,对于高校和属地教育局来说,都是全新挑战。

十年前,我校在招生前就专门制定了培养计划。考虑到首批毕业生到农村小学需要担纲多学科教学,他们在校要学的课程比普通师范生多。例如,大一需要学习文、理、艺术等大类基础课程;到了大二,文科方向学生必修语文类、英语类、艺术类等四五门课程;理科方向学生则必修数学类、科学类、艺术类等课程。

我校经亨颐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王凯教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更适合从低年级开始试行,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龄段,从知识的角度不需要过细的分科,低年级主要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方法,偏重整体教学。越是小的孩子,其学习的状态、效果和老师的关联度越高。在这个阶段,全科教师更能发挥特长,及时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高校的试点培育工作应遵循这一特征。

这也触动着属地教育局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与高校共同培养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优秀教师。

特别是近两年,松阳、遂昌两县教育局更是为在校定向生开展了职前教育跟踪培训,全程参与定向生培养工作。“县教育局每年会组织定向生汇报一年学习成果,并组织定向生到县里实习。”遂昌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雷土松说。

然而,奔赴农村小学的全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依然遇到了一些难题。“农村小学中有不少是小规模学校,教师人数少、流动快、教研力量薄弱。工作的头两年,我感觉自己不会上课,但在本校又找不到非常资深的前辈请教,只能上网找一些课件教案自学。”“任教3年后,我考上了规模更大、离县城更近的学校,但发现自己不会管理大班额班级,很焦虑……”师大与属地主管部门也看到了这些问题。从2022年开始,学校与遂昌教育局共同组建了“新苗班”,帮助当年毕业的定向培养师范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站稳讲台。

但这依然不够,“4年师范教育只能帮助新任教师做好进入教育专业实践的准备,他们尚需学校教育实践的培育,实现向合格教师的转化。简单地将新任教师配置给薄弱的农村学校,不利于农村新任教师成长,容易导致他们的职业挫败。”

完善全科教师培育机制与农村新任教师培育机制,十年之间,师大一直在路上。为此,王凯教授特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希望全省统一部署,由各地遴选师资水平较高、教师编制相对宽裕的城镇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培育基地,并将对农村新任教师培育绩效纳入学校考核。培育后再将新任教师分配到农村小学,无论对教师自身发展、还是对带动农村小学教研水平,都有较大益处。

新门槛:成长通道亟需打通

随着全科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如何让他们在农村留得住、有发展,成为近年来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工作更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作为全科小学教师的使用方,各地教育局的用人政策是主要的指挥棒之一。松阳和遂昌用人政策上的差异,让两县全科教师呈现出有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这主要体现在:十年之后的今天,15名服务期满后选择继续坚守在农村小学的全科教师中,有13名在松阳,仅有2人在遂昌。但5名转型为中学老师的全科教师都在遂昌。“十年前开启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的时候,遂昌的师资力量非常紧张,初高中尤其缺优秀老师,所以存在高中向初中选拔优秀教师,初中再向小学选拔优秀教师的情况。多亏了杭师大教育质量高,这几批全科老师表现都很出色。”雷土松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首批小学全科教师中有5人经过双向选择进入遂昌城区初中。

松阳则将所有全科小学教师都分配到农村小学。“所有全科教师要在首次分配的农村小学任教满3年才能参加选拔考试,调入离县城较近的农村小学。在农村小学任教满6年后,可参加县城小学的选拔考试。”李军伟说,从实践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一人多岗,更容易培养出管理人才。松阳13名还留在农村的全科教师中,已有3人成长为副校长。

十年小学全科教师的试点培养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可发展,才能留住人才。与职业发展、收入等密切挂钩的职称评定,是全科教师关注的重点。农村小学需要全科教师,但职称评定只能按单学科工作成果。职称评定,已成为横在全科教师面前的一道新门槛。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类别面试几年前已增设小学全科学科,那么职称评定能否也打通全科教师的评定通道?”张琳倩说,工作六年期间,她每年都担任多学科教师。相对于只教单科的老师,她花在主攻学科上的时间、精力相对没那么多,这对于评职称很不利。

对此深有同感的李军伟告诉记者,松阳教育局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于2020年出台《松阳县教育系统职称量化补充意见》,对全科教师职称评定的部分项目有适当倾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想要真正打通全科教师职称评定通道,要探索的还有很多。”李军伟说。

探索并真正打通全科教师职称评定通道,是使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标在前,重任在肩,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师大与各属地教育局仍然在前进的路上。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十年来试点培养的全科教师们捷报频传、精彩纷呈。“全科教师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谢谢他们,也感谢师大的培养。”“老师不仅会教数学英语,还会教音乐,太厉害了!”……一声声称赞,一句句感谢,不仅是为过去的成就喝彩,更是为未来的攀登壮行。十周年的今天,千余名未来的全科教师,正在校内崭露头角。他们是今日良驹,更是明日骐骥,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