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归家路忱忱望国心———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引发的共鸣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近日,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爆出圈。该剧用“文物拟人”的方式,讲述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出逃寻乡的故事,以独特的立意和身后的文化情怀,牵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思绪,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深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都是整个世界的文化中心,人们为自己是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大国的自豪感始终贯穿于中华的历史之中,可过分的骄傲却会蒙蔽人们的双眼。当“天朝上国”的美梦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隆隆炮声带来了文化的劫难,千千万万的文物被来自西方的强盗所劫掠,踏上了流失海外的苦难之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还身处他乡,归期难料。
  在剧中,“小玉壶”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带大英博物馆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回国。“文物回家”从头到尾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的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有中国文物至少164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达23000余件。流散在海外民间的文物数量更为庞大。但受限于各种条件,文物的“回家”之路非常艰难。
  “千言万语道不尽,唯有国泰永安留。”看完这部剧集,2023级中本1班的卢欣敉同学感叹道,“短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年去关注这一方面,这也是一种中国社会对‘文物回归’的诉求。我们无法去强求它们全部无偿回归,但这能够推动国人去更加关注它们的动态。”对于剧中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来自2023级小教4班的章淑媛同学这样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小玉壶带回的一封封‘家书’,那是所有人挥散不去的乡愁。一盏玉壶,它警醒我们铭记历史,发奋图强,努力带我们的文物回家。”
  “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人用这句话来评价这部短剧的意义。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宫凌海老师认为,《逃出大英博物馆》只是引子,它触发的是长久以来便广泛存在的社会情绪,即大众对文物流失的痛心,是大众高涨的民族认同感在文化领域的具象投射。短剧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既反映了新一代青少年高度认可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在当今时代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宫凌海老师说,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道:“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流失海外的文物“总有一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因为,它们属于中国!
  从立意到画面,从历史到现实,这部短剧拍出了不俗的质感,拍出了自媒体人对中华文化的情怀和热忱。他们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以小短片见大格局。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物承载着国运,并且牵连着民心。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所引发的共鸣,展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对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往者不可谏,来者尚可追”,昔日已无法改变,唯有从现在开始,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才能让剧中的故事成为现实,让文物真正踏上“瑰葭(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