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高校网络育人正确的打开方式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构建专业化的传播团队,打造网络育人主力军|二、制作精细化的传播内容,奏响网络育人主旋律|三、创设特色化的传播话语,把握网络育人主导权|四、构筑新颖化的传播平台,点燃网络育人主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现代传播体系”到“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跃迁,及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演进,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互融互促、协同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已然是时代命题。高校大学生多为网络原住民,是现代社会使用网络、应用网络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具有推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并行的能力。网络深刻影响并改变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要从青年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认知习惯,主动抢占网络宣传思想阵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启校园媒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专精特新”育人新模式,引领青年人成长成才。
一、构建专业化的传播团队,打造网络育人主力军
当前,尚有部分高校还不够重视网络育人工作,未按标准设立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网络新媒体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工作力量未配齐配强,校内网络平台的管理尚处于松散状态,有各自为政的味道,平台联动互动还没形成常态。对此,高校亟待建立跨部门边界的动态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动态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思政骨干队伍,提升其网络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把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特点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由党政干部、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思政导师、学工队伍、骨干学生等组成的网络育人队伍。重点建好网络评论员、辅导员队伍。还应主动发掘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认同度的社会人士,产出对大学生具有正面影响和有益启迪的内容。当热点事件发生时,学校应第一时间组织网评员队伍进行舆情分析研判,正明立场,并在网络上引领网络发声,做有序疏导。同时发声发帖要讲究艺术,在发布信息、推送内容上要使用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尽量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情感距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正因为如此,学校是浙江省高校中较早组建校园网络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员的单位,经过多年的累积,目前师生网评员工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全校所有部门和班级,共计400余位。此外,定期举办融媒体训练营,在学校、分院、班级“三级联动”中,致力于打造既懂专业技术又善于网络运营的“网军”,为新媒体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力量。重点发挥好思政名师工作室、网络名师工作室等重要团队力量,建立动态的监管、运行和评价机制,推动网络育人实现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出,唱响网络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高度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制作精细化的传播内容,奏响网络育人主旋律
当前,少部分高校网络新媒体仅限于“有”的状态,大量都是转发作品,原创内容有待加强,网络平台的转评赞数较少,全年作品推了不少,但“人气”不旺,关注度有限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成效一般。高校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内容为王,明确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受众与平台定位,建设一支热爱新媒体工作的运营团队,打造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校园精品力作,深入挖掘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把故事讲生动、把道理讲犀利,给师生心灵震撼、敲击、警醒、启发。学校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守正创新,组建由老中青先进典型代表组成的“四爱”(爱党爱国爱校爱生)教育宣讲团,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老商校人讲工商故事、新工商人讲工商故事等系列访谈,回顾老商校人筚路蓝缕、艰苦办学的场景,展示新工商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劲头,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励全体师生。借助新技术平台挖掘青年师生热爱的百年工商办学历史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 “工商诗词大会”等,强化网络传播的内容创新和语态创新,引导青年对真善美的追求。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以“热议”“热评”等形式适时发布校园特约评论,用高校文化成果滋养网络空间,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学校近年来强化“新媒体+育人”思维,规划和运营各类新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的设计、策划、统筹等,打造了众多网络育人品牌特色栏目,形成了“内容品牌化”网络文化新气象。比如在线上开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ZBTI人物志”、“潮你看齐”、“微博话题大赛”等等,收获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推出“以青春之色,礼赞建党百年”学党史专题活动,通过“画”、“拍”、“说”、“唱”、“访”、“听”六种形式,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和百年校史红色基因,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铺开,为庆祝建党百年积极造势,真正做到让“红色课堂”融在身边、融入生活。
三、创设特色化的传播话语,把握网络育人主导权
当前,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个体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而高校网络新媒体平台显然达不到社会网络平台的动态更随,抓不住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关切点,缺乏和学生的共情与对话,网络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育人效果差强人意。鉴于此,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让学生这个“听者”可以对教师这个“说者”的话语进行创造性理解重构,让二者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建议高校将网络素养教育开设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提升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高校还可以依托智慧思政平台大数据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形象代言人,适时运用网络流行语,创作更多应用VR、AR、H5等技术的思政教育作品,如短视频。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始终带着温度、冒着热气,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
为此,学校始终坚持“学生在哪里,育人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的育人理念,打造了以非形式教育、多元文化交流为载体的一站式社区之家,建构了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于一体,从生活场所到教育场域的智慧社区管理模式。除了构建具有媒体深度融和特征的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学校还在云端搭建了网上办事大厅、智慧微学工、智慧党建、心理健康服务小程序等平台,读书沙龙、朋辈交流、博学课堂、“我与校长面对面”等品牌活动开展得精彩纷呈。还以“数字画像”和智能算法为依托,开发完善了“德技并修型”人才培养的大数据服务体系,通过数据分析较为准确地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向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的新闻推送,针对性地提供学习内容,收集用户的状态更新,形成思想演化图谱。不断拓展和丰富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场景,服务于学生的“德”的养成和“技”的发展,该体系已成功入选浙江省2022年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四、构筑新颖化的传播平台,点燃网络育人主引擎
当前,有些高校网络新媒体品牌创建缺乏系统性,新旧媒体一体化融合发展力度不够,缺乏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和标志性成果,整体的特色凝练不够,人才培养影响力相对有限。高校要整合、流通、共享校内媒体全信息资源,健全分类运作机制和融合运行机制,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校园主流媒体。一些在网络育人相对领先的高校,已经把重点放在要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培育网络思政工作室矩阵,加快新媒体平台一体化建设进程等。部分高校已成立校园新媒体联盟,合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制作贴近学生需求的新媒体产品,推出一批短视频资源库、思政课精品课程等,增强用户忠诚度和黏性,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系统性设计、组织、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环节设计时多增加互动、体验环节。
学校结合“双高校”建设任务,成立“网络思政工作中心”,以“两微三号”为载体,创建学校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同时孵化各分院网络思政平台和网络名师工作室,形成了多位一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新媒体育人新格局。组建紧密型的新媒体联盟,发布联盟章程,统筹校内各新媒体平台管理,建立起校级、院级、班级“三级联动”的新媒体矩阵。串联下属17个子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形成自上而下、纵向联动的网络传播矩阵,在传递校园好声音的同时,实现网络浸润式教育。建立新媒体资源平台,覆盖校院两级所有的新媒体号,打造信息交互、素材共享的“集散中心”。如学校“两微三号”推出“以桥为媒,感知中国”留学生系列活动,由分院制定活动方案,宣传部承担拍摄制作,作品在各官方平台同步推送,通过网评员群进行广为转发,收获各二级账号的转评赞,较好完成了矩阵联动。
总之,高校要通过打造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专精特新”育人体系,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育人传播格局。探索作品培育与推广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软环境”,深化作品有效供给,完善丰富传播环节,强化作品全流程推广策略。深化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实现自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