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青年有为,热爱有光
舒畅:青年有为,热爱有光
今年5月,在川庆公司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的颁奖典礼上,舒畅满怀深情地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愿为公司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自己的所有的光与热。”这不仅是她从事科研工作十年来的肺腑之言,也是她对环保低碳领域十年“追光”路的深深感悟。
追光之路,始于2013年。那时,舒畅刚踏入川庆公司的大门,初入职场的她与其他新员工一样,协助前辈做科研辅助工作,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总结。
在她逐渐进入科研工作者角色的时候,安检院接到了国家项目《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及关键装备》立项的任务。在这个项目中,舒畅有幸与众多顶尖的环保技术专家并肩作战。他们的专业精神、智慧和权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她的职业生涯点亮了第一座灯塔。
在该项目运行的五年中,舒畅抓住一切机会向专家学习请教,钻研成长,渐渐从一名科研新人成长为了一名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她不仅成功牵头完成了国家项目的大部分管理和运行工作,还主笔了国家第一个页岩气环保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主持研发的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经过孙金声院士等专家的鉴定,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五年的追光之路上,舒畅见证了中国陆上钻完井环保工程技术的飞跃。她深知,环保与发展的双赢之路道阻且长,却是时代问卷的“必答题”。
逐光之幸,行将致远
追光之路,始于2013年。那时,舒畅刚踏入川庆公司的大门,初入职场的她与其他新员工一样,协助前辈做科研辅助工作,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总结。
在她逐渐进入科研工作者角色的时候,安检院接到了国家项目《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及关键装备》立项的任务。在这个项目中,舒畅有幸与众多顶尖的环保技术专家并肩作战。他们的专业精神、智慧和权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她的职业生涯点亮了第一座灯塔。
在该项目运行的五年中,舒畅抓住一切机会向专家学习请教,钻研成长,渐渐从一名科研新人成长为了一名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她不仅成功牵头完成了国家项目的大部分管理和运行工作,还主笔了国家第一个页岩气环保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主持研发的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经过孙金声院士等专家的鉴定,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五年的追光之路上,舒畅见证了中国陆上钻完井环保工程技术的飞跃。她深知,环保与发展的双赢之路道阻且长,却是时代问卷的“必答题”。
莹莹微光,愿为其芒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双碳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做什么?”舒畅带着疑问,参加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她慢慢了解到发达国家是如何利用“双碳”目标,来限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
“我从没想过大国崛起、幸福生活的背后危机四伏,就在我所在的行业、领域。”舒畅神色凝重,“如果不发展、不研究,就只能任人拿捏!”
培训归来,舒畅便立即带领一支不足十人的青年团队着手开展碳排放政策、技术方面的调研。彼时,国内的科技领域虽在应用层面已有一定建树,但底层算法模型与对标的技术支撑仍显匮乏。要达到计算碳排放的要求,他们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算法模型。
这个任务并非易事,舒畅与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奔赴现场、收集数据,同时探讨架构与算法的可行性。为了弄清间接碳排放评价因子,他们翻阅了数百页的英文文献,从生涩朦胧的描述中摸索出算法的脉络,从堆积如山的统计年鉴中筛选出宝贵的数据。
为了使评价更为科学、准确、客观,团队成员们还自学了编程相关知识。他们像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与未知。然而,正是这股一腔热血的劲头,让他们在荆棘遍布的道路上笃行不怠。
终于,在2022年底,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钻完井全生命周期环保“鹰眼”系统研发技术路线、知识产权布局和推广应用计划。
至此,微光出现。
聚光成芒,集火成炬
2023年期间,舒畅带着环保“鹰眼”系统相继亮相了数个科研创新创意比赛。
面对评委对碳评模型的实用性提出的质疑,舒畅自信满满地回答:“我们已经在威远页岩气区块进行了应用,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回答‘一方气’‘一进尺’的碳排,甚至还能找出钻完井作业过程中最大的碳排放源,并提出减碳降碳措施和技术攻关方向。”
最终,环保“鹰眼”系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被誉为“必要、必须”的技术创新,并在全国首届“碳中和”青年创意比赛中斩获西南赛区银奖及集团公司青年创意大赛三等奖的佳绩。
如今,该系统已正式发布,不仅能为油气行业提供碳排放测量服务,还能为能源行业的环保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详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威远区块20口井的钻完井碳排放评价,并持续开展油气集输环节的碳排放监测工作,预计在今年年底可完成威远页岩气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价。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即便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正是这样一群如萤火般的青年员工,在舒畅的带领下,在黑暗中互相吸引、互相照亮,渐渐聚光成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