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一往情深”
记忆里的“一往情深”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周围弥漫着辛勤劳动的气息和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关于劳动的记忆。
始龀:满是好奇心
在鸡鸣狗叫声中,黎明悄然到来。村民们相继醒来,推门声此起彼伏,一天的劳作由此开始。外婆家也不例外,外公外婆一直是小镇上的“劳模”,总是起得最早、回得最晚。由于他们的榜样力量,我从小也热爱劳动。虽然不能说是爱不释手,但却是“一往情深”。
七岁前的记忆是模糊的,零星的记忆中,有许多关于劳动的趣事。
我从小就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他们一唠嗑便谈起我那有关劳动的囧事,便抑制不住地哄堂大笑。
姑婆开始揭秘,两眼发光,嘴角上扬。她说:“丫丫小时候好动,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有一次,我带她去街头散步,正好余伯在附近的田里劳作,她看到余伯弯腰播种,就一下子扑向了田里。”姑婆比划着田埂的高度,“她直接跳进了坑里,满身是泥,小嘴巴也被泥巴糊住了。我拉她上来,她却兴奋地跑到余伯跟前帮忙。我们都被她逗乐了,从此以后,大家就称她为‘泥娃娃’。”
豆蔻:担家务劳动
曾几何时,我开始为家里分担家务。印象中,似乎是在豆蔻年纪。如今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它让我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也让我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
犹记得,大厅里灯光明亮,我拿着拖把正在清洁地面。妈妈走了过来,就像图图妈在动画片中一样,有点生气地告诉我:“已经教了你很多次了,你还没学会。”然后,她示范了一遍又一遍,并将拖把递给我,问道:“现在明白怎么拖地了吗?”……最终,通过模仿她的动作,我终于学会了拖地的技巧。
后来,父母外出务工,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公外婆已经年迈,每天劳作后,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打扫家里的卫生。于是,分担家务活就成了我的事。周末放假,我先拿扫把把一二楼的地板扫一遍,然后冲洗拖把,学着妈妈的样子干活。
每当除夕爸妈回来,外公外婆就在他们面前夸我。我习惯性地脸红,一溜烟儿躲进厨房,帮外公生起火来。
今日:更好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于劳动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的范畴。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劳动”,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手持水稻,倾听汗珠在指缝间滴落的声音;钟南山作为“中国抗疫之父”,他将显微镜放在眼前,观察病毒的细微变化和移动;支月英是“全国道德模范”,她坚守三尺讲台,助力乡村孩子接受教育。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中践行劳动价值和意义的人物。此外,还有许多普通人在努力工作着,外卖小哥冒雨送餐、快递员在烈日下送货、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挥汗如雨。这些普通人为了生计而辛勤工作,他们劳动的画面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颂扬着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接过接力棒,投身于我们所热爱的行业。对劳动的“一往情深”的热爱,将成为我们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动力源泉。(文/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本科4班 张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