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校园时空》

笑中年

矿业221班 钟林冬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是中国人民传承了 4000年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心中合家团圆、幸福安康的至高盛典。不管去年有多少喜乐忧愁,有多少苦闷烦恼,伴随着新年的第一次钟声,一切都被万家灯火所冲刷殆尽。

新的一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碾不碎农家人过年的热情,带不走新春的盎然生机。

这又是一次文化的盛典,这又是一次节日的狂欢。

新年伊始,各家的大人,在外打工的父母,奔波在外的兄弟姐妹,通通带着一年的辛勤收获,怀着无比的眷恋,回到了这片生养他几十载春夏秋冬的故土。

一家人团团圆圆,齐家上阵开始着手准备过年。

新年伊始,便是怯除往日的旧痕,此之谓"扫尘"。父亲和叔叔伯伯用厚实的肩膀和粗糙的双手将家里蒙尘了一年之久的家具全部搬出来。而母亲和婶婶则带领着我们一众青年和小孩,仔仔细细地用抹布拂去积垢,用井水冲去肮脏,让冬日的阳光帮我们温暖家庭的器具。"扫尘"之后,房子褪去了一丝阴冷,多了一份柔情,整个家焕然一新。

浩浩荡荡的扫尘运动之后,父亲带领全家人上街置办年货。

到了街上,全家的队伍忽地散开,突然分成了两拨队伍。父亲和叔叔伯伯去往菜市场,采办过年的食材,牛肉、猪蹄、龙虾、鲑鱼等肉类应有尽有,一次便买够了整个新年的份量。母亲则带着我们去买其余的杂货,先是给家里的每个人添置一身新衣裳,随后在小摊前为油烟酱醋和小贩砍价,之后便又去超市购买招待客人的干食和茶叶。

在春节前,依照习俗,每家每户都会按其口味而制作相应的腊货,如香肠、牛肉干、腊肉、板鸭、腌鸭腿等,在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将腊货蒸熟、切好、摆盘,拼成赣州人春节招待客人的"九龙盘",从大年初一一直摆到元宵。不仅如此,家家户户都要动手准备红瓜子、煎油馃子、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

腊月廿四,是南方的小年。腊月三十,是我们的大年,又称除夕。

这一天的清晨,大家在黎明报晓之时便离开了被窝,开始着手准备过年。人们在大门两侧贴上春联,迫不及待的宰鸡杀鸭,将爆竹鞭炮的炸响声传递至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整日起烟倒灶,都在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

而在我的老家,有这么一个规矩,兄弟之间若是都已成家,且家离得近,那就兄弟家庭轮流做早中午的餐食,大家每一顿饭都到不同的叔叔伯伯家里去享受盛宴。在今年,是伯伯家负责午饭,而我家则操持年夜饭。

通常,大年三十,年夜饭的量都会多做一些,寓意"年年有余"。在晚上,家里的大人都不会睡觉,他们打牌聊天,直至新年的第一声钟响。

年三十洗澡,把一年来的风尘洗掉;正月初一午夜零时,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

年初一早起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好,好像是理解成新的一年里做事都清晰有序;旧习,这天不串门、禁扫地,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一般年初二会走最亲的亲戚,此为"拜年"。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主人随即用腊味、糖果招待来客,陪客饮酒喝茶。

新年初见互道"恭喜发财",各家由一名大人带小孩去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并说些吉利祝愿的话,压岁钱多少各依血脉亲疏、交情厚薄而异。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闹元宵、吃汤圆。而郁孤台军门楼四贤坊广场上演了精彩的元宵文艺晚会。晚会在美轮美奂的开场舞《正月十五闹花灯》中拉开帷幕。欢快喜庆的音乐、热情奔放的舞蹈,让在场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随后,情景表演《姑嫂观灯》、客家民俗表演《忙年》、武术表演《武娃迎春》、小品《请客不收礼》、宁都道情《苏区振兴情满怀》、歌舞《这里是红军的老家》等节目轮番上演。晚会的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赣南特色。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赣州人,面对赣州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老区人民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我感到十分骄傲。新的一年,新的面貌,新的风景,衷心祝愿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美丽繁荣!到这个时候春节也进入尾声,假期也即将结束。每个人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一年新的工作。一个热闹的新年就此收场,春去秋来,等待着下一个新年。

 

蓦然回首灯阑珊,岁岁年年暖我心

汉教221班 杨昊

我出生在燕赵大地﹣﹣大美河北的古城保定。保定是个可爱的城市,正如其名一样给人带来满满安全感。每当远游在外,只要在脑海中默念我的家乡,心中便彩蝶飞过,如沐春风。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成为一名大学生,第一次体验新闻上所说的"春返"。跨一千数里,在新年之际,蓦然回首,家家灯火通明。一如往常般热闹非凡,欢声笑语。

提着行李箱,穿梭于大街小巷,路过茫茫人海,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那些往昔过年的剪影与回忆一点点于脑海中浮现。

小时候,家乡的年是模糊而热闹的。我从低低的视角,望着高高的大人们高谈阔论、畅饮祝欢。只要我在大人们一旁说一句"新年好",就会收到亲戚们大大小小的"红包"。但是幼时不知道红包的意义,甚至会单纯地说"谢谢叔叔阿姨,但是我平时不背包,不需要红包诶。"场上大人听罢,纷纷噗嗤一笑,向我解释到诸如红包、压岁钱等的含义。这时我才尴尬又欣喜地接过去,心里盘算着该买什么好东西。

大年三十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刻。全家人欢聚一堂,一边吃饺子一边看春晚,互相开着玩笑,送出有关新的一年的祝福。小时候不懂人情世故,更不谙大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大人们看小品被逗笑时,小时候不懂""的我,因为被欢乐的氛围打动,也跟着哈哈大笑;大人们被电视节目感动得潸然泪下时,我也会在一旁缄默,嘴里含着奶糖,不明白他们在伤心什么。

稍有成长后,才渐渐明白""的意义何等重大,但也仅仅是在网络平台与书刊报纸上道听途说:"年,代表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时候也稍微习得一些才艺:在家人的鼓励下,我照着书法书上的""字,垫纸、拿笔、蘸墨,摹写。一个大红纸上的""便被贴在了大门上,仿佛熠熠生辉。长大后才明白,这个""不仅包含着父母对新年的祝福,更深深蕴藏了他们对我的殷切期盼与满怀自豪。

高三的寒假,新冠疫情仍旧肆虐。这疫情下的凛冽寒风,不仅阻隔了我的上学之路,更切断了我们一家欢聚一堂的步伐。但人们总要在平凡枯燥的生活中孕育新的希望与期盼。回不了老家,那就在城中就地过年!我们一家四口不顾人口之少,不计忙里忙外的辛劳,做出四人份的年夜饭;爸爸妈妈在厨房中忙里忙外,我和姐姐则一人写字一人剪纸。制作出一个又一个充满年味的春联和窗花。最难忘一家四口齐聚饭桌,临近凌晨之时,共同举杯述出自己的真诚期盼。他们眼中饱含对我的满满希冀与真挚爱意,向我发出高考加油的真切祝福。街上虽无漫漫行人串门拜访,天上虽无绚烂烟花摇曳绽放,但四个人的互相照顾、互相祝福,远比外面那些纷纷扰扰、嘈杂浮夸更加真诚,更加难能可贵。何处可见人间至美?此乃天上人间。

如今的我第一次至远门归家,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游子思家,归乡心切。今年的年俗固然与往常想同,但是我心中却多了一丝不舍﹣﹣岁岁年年时光荏苒,风华正茂的我面对逐渐老去的亲人,不得不珍惜这难得的相聚。转头一看,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冉冉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举家欢乐的奇妙氛围和年味十足的春联窗花,不由得让我将忧愁抛之脑后,而享举天同庆,天伦之乐。家乡的年,似乎从小到大从未变过,却又有所翻新有所不同。一切尽在不言中。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纷扰杂乱、不论时代的风起云涌更迭不断,家乡的年永远是我心底最温暖的慰藉,永远是我人生中潺潺流水的小桥人家。蓦然回首灯阑珊,岁岁年年暖我心。

 

爆竹声中的成长

自动化212班孙胜浩

伴随着列车的停靠,我又一次在寒冷的冬季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望向手机日历﹣-23号,我拖起行李箱向自己的家奔去,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伴随着我奔跑时呼出的雾气,2022 年也开始了他最后的冲刺。

在进入村子的第一刻,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大的福字与各种红色的剪纸,它们被挂在村子街道的各个地方,陪伴着你走入自己的家门,代表对游子归来的欢迎。

23号,每家每户都会去自己购买或者制作糖瓜来祭祀灶神。传闻之中,灶神会在每年的 1223 日去往天庭汇报各家各户一年的情况,所以人们会在这天的清晨为灶神供奉糖瓜以此来黏住灶神的嘴,意为让灶神多美言几句,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会更加幸福吉祥,只是现在家乡中人们都已经用便于购买的麻糖代替了传统的糖瓜。在我进入家门之前,母亲便走出来迎接我,为我卸去一身的行李。常年在外的求学与多次过年时的归来让她已经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自己的子女。随手取一块麻糖,我开始细细品尝归乡的第一份甜美与温暖。

第二天,在天刚亮之时母亲便把我叫醒。今天便是每家每户一年一度最大的大扫除之日,房顶门窗到茶碗餐盘无一遗漏的被我清扫一新。犹记得在很小时候还是父母来打扫房屋,那时我总是调皮失手打碎瓷器,慢慢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爆竹声中,这项任务已经变成了我一人的主场。

在家的日子总是美好而又急促的。大年三十前的一周,年货的置办成为了首项任务,瓜子、沙糖桔、炒花生等小零食一直在过年时深受山东人的喜爱。无论是在三十夜晚守岁之时亦或是初一拜年之际,每家每户都会为每个在自己家里的人送上这些可口的零食。小零食只是为大家欢聚一起闲聊之时来消遣,而真正的重头戏则是年夜饭,年夜饭饱含它的地域特色,是不同地区人们分俗文化的直接体现。山东的年夜饭中除了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吃的饺子作为主食外,还有水晶肘子、特色扒鸡、油闷大虾等主食肉菜以及饱受儿童青睐的糖醋里脊、京酱肉丝等酸甜可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等饺子一上桌,大家便会举杯相庆,晚辈为长辈满酒敬茶送上祝福,而长辈便会给小孩子们送上压岁钱。顿时气氛便达到顶峰,之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大家齐聚一堂,互送祝福,好不热闹!

三十守岁的结束后,迎来的新生的初一。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对于初一的拜年风俗尤为看重。待到那天第一声的鞭炮响后,所有的小伙子,新嫁人的小媳妇以及已经成家的男人们像是提前约好一样集体出动。不看年龄,只论辈分,所有比自己辈分大的人都要挨家挨户去拜访,送上自己的祝福同时郑重地跪下叩头。等到太阳偏转了将近九十度之时,这场声势浩大的拜年行动才接近尾声。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暖阳与鞭炮声中缓缓向家走去,我停下来拍去身上的尘土,望了望周围,不知从何时开始父辈拜年之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我辈却已成为了主力军。

望着庞大的拜年队伍,伴随着岁月,容颜与身形的改变已是一眼可以看出,但心智的转变责任的接力却也在不言之中。在这不断的鞭炮声中,我分明可以听到生命的传递,文化的传承,责任的接力。在这鞭炮声的洗礼中,我们褪去了幼稚走向了成熟。我抬起脚步,伴随着鞭炮声,便随着成长,一路坚定的走下去。

33ab8831f2b5a660df0aaecb5835fef.jpg

(《怀念八角塘》歌谱)作者简介

徐光中,男,1982年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采矿专业,同年分配安徽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从事采矿科研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曾获国务院特贴专家、马鞍山勤政廉政优秀领导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