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建筑魂,绵绵故乡情

简短说明
《悠悠建筑魂,绵绵故乡情》以“乡愁与建筑记忆”为主题,回顾了作者记忆中家乡的老屋与乡村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建筑的沧桑岁月和温馨的生活场景。文章特色在于将个人情感与乡村变迁相结合,引发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消逝的深刻反思。作品旨在唤起读者对故乡的共鸣与怀念,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深夜雨纷纷,乡心寄梦魂。伴着窗外滴答的雨声,彻夜辗转难眠,心中翻滚着对故乡的思念,淡淡的乡愁仿佛一缕轻烟,萦绕着心房。回想起我曾经生活过的老屋,斑驳古朴的老建筑,熟悉的乡间阡陌小道,佝偻的脊背,袅袅的炊烟……我的眼眶不禁一热。

那一片江南特有的红土地上,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流淌着岁月独有的沉淀,萦绕着厚重古朴的氛围,肃穆挺立,历经岁月洗礼而坚毅不屈。绵延起伏的山峦,青青翠翠,重重叠叠,映衬着黛蓝的天空,洗尽铅华而不染。

记忆随着风儿的脚步漫游,一座座斑驳的老房子,用红砖头垒成的、灰黑的瓦片,有些已经残缺,风儿拂过,带走砖瓦中黄土的碎屑,留下灰尘漫舞。小院里有生火的灶台,旁边零星地堆着几捆烧火的细柴,斑驳的墙上贴着红纸,龙飞凤舞地写着“出入平安”“水缸洁净”的祝福语,寄托着老一辈人淳朴的愿望。我想起奶奶佝偻着背,银发满头却精神矍铄,吆喝着我生火,用锅铲在灶台上炒着家常饭菜,袅袅炊烟顺着烟囱飘向远方的田野,刚出锅的菜要我尝尝,烫得我“斯哈斯哈”,心里却满是享受,仿佛有了真正抚平内心的人间烟火气。后院种着各类我辨别不出的蔬菜,被奶奶细心呵护的幼苗,红红的朝天椒,嫩绿的小白菜,长长的丝瓜蔓,是最动人的黄昏交响曲。一只温顺的大黄狗守在门口,我坐在屋外的竹椅上,享受夏日静谧的时光,仿佛时间按下暂停键。

而如今,早已不再如此,沉睡的记忆被唤醒,过去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点点滴滴,清晰而真实,温暖而平凡。老家要拆迁了,野草向着朝阳肆意生长,无人问津,在某一天挖土机来的时候,房屋倒塌时,我的心游离在外,失去了依托,也许是人们常说的乡愁吧,我的乡愁,又该寄托在何处呢?奶奶去世了,我的心跌入了谷底,在老家祠堂吊唁的现场,泪水模糊了双眼。逝去的终究回不来了,永远锁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

我常常静思,老建筑对我们现在意味着什么,曾经的乡村已经远去,或许应该称作“老去的乡村”,在现代化中逐渐消散了踪迹,乡愁找不到根,心灵失去了栖息地。偶然有机会读到梁鸿先生的《中国在梁庄》一书,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面对城市的崛起,今日的农村,村里几乎只剩老人和孩子,而大部分青壮年飘流到城市中载浮载沉,在城市中贡献他们的青春年华。而最初孕育他们出发的那一片净土,究竟何去何从呢?

家乡的老房子何尝不是如此呢?历经沧桑,见证了一部城乡变迁史。落后的农村经济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纷纷前往城市去打拼、去漂流、去从底层向上攀登,可茫茫回首,身在城市的异乡人,心灵又该归属何处呢?拆迁的老房子带来了不菲的搬迁费,那片无处承载的记忆却永远无法用物质衡量。“梁庄是我的家乡,也是你的家乡,是我的乡愁,也是你的乡愁,是每个中国人化不开的心结。”我的乡愁失去了载体,已经不可望、不可及,只存在我的记忆深处,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腔乡愁无处可托呢?

如今,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城乡融合的步伐加快,乡村是落后代名词的时代逐渐远去,古建筑将以新的方式得以存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般,“像那夏天暴雨后的植物,以一种荒凉的方式显示出顽强的活力。”

我开始有了新的憧憬,在我老去时,能否再找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能否再寻觅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推开门,草木葱郁,稻浪滚滚,提着锄头的老人,嬉闹可爱的孩童,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这是老建筑所承载的淳朴的自然生活,是烟火人间。一样的万家灯火,不变的刻骨乡愁,终有归宿。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道不尽悠悠故乡,诉不尽绵绵相思。即使故乡的面貌模糊不清,灰蒙蒙地消失在记忆深处,但那片生命的起点和精神家园的皈依长存心间。惟愿乡心寄梦魂,草木葳蕤迎远客,笑语盈盈问客来。

(作者为公费师范生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