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心 如 炬点 燃 信 仰 之 火

简短说明
本文借由鲁迅先生的《药》为引子,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的愚昧与悲剧,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们的英勇与无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叙述,将读者带入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驱者的牺牲精神与不屈意志。作品充满力量,引人深思,是对五四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幸福、勇往直前的号角。


“当五月的微风拂过碧波荡漾的湖面,掺杂着阳光洒在陈旧的壁雕上,壁雕中高高举起红旗的青年展露出朝气蓬勃的笑颜。”五四精神宛如一道阳光,撒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百年时光不待人,那些至黑至暗的漫漫长夜悄悄逝去,只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痕迹。最暗的夜,总要有人手持火把,那时他们在前头,看到了前方那条生死未卜的路,迈出了一步、两步、三步……

鲁迅先生曾发问:“药在何处?寻药之人又是谁?”我想先生是明白的,真正的药只存在于人心之中,寻药之人应当是芸芸众生,是沉浮人间中的每一个人。于是,便有了先生的《药》。这“药”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倒影,更是一个时代渴求改变的摇旗呐喊。

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中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便是文中对于当时之人等待烈士放血的描述。那时,黑暗的不光是世道,还有人心。有心挽救时代危亡之人被扒皮喝血,下场却不如曝尸荒野,还能留得个全尸。“华老栓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那时,无意识、无目标、无方向的游魂飘荡在街头巷口,慢慢地等着生命的消逝,一分钟再一分钟。他们知道的,他们知道他们用生命在守护的人儿啊,是这样一群又一群的游魂,是这样一群又一群行尸走肉的傀儡。他们耗尽生命,要将这死气沉沉的时代唤醒。“华老栓抱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那时,鲜红的也不是大众的热血,是用革命者鲜血浇灌的人血馒头,人们企图通过注入烈士鲜血的方法,来取出身体内的不治之症。病痛尚且有药可寻,那骨子里的荒唐又该如何剔除?

“要怎么挽救这烂透了的会吃人的世道啊?”的叹息不知可否有人曾听到。我微微能够感受到,这一句话在无数个无眠的夜晚萦绕在先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床边油灯的影子在墙上摇摇晃晃,似是在努力照明却无果后无声地咆哮,屋子却始终笼罩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无声……还是无声……没有丝毫回应。

我站在一个后人的角度读《药》,终究是无法切身体会到百年前那段历史是如何压得人喘不上气、直不起脊梁来的,只能用自己这浅薄的见识去琢磨先生字里行间的深意,发表些愚见。21 世纪的我们都知道,人血馒头能救命是荒诞无稽之谈,取人血得解药明明是残酷不经之事,可在百年前的大众眼里却象征着新生、幸福和希望。革命先驱者面临着排山倒海的压力,他们不知道革命会不会胜利,不知道什么时候胜利,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他们的选择是毅然奔赴险境,无畏生死。我们如今享受的,是他们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正如先生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拓井泉的。”五四时期,一批又一批拥有独立人格的青年,在当世借助思想和精神的力量,在乱世中挺直了脊梁,点亮了革命的炬火。百年前的五四运动,犹如一颗闪烁在中国黑暗天幕之中的亮星,伴随着中国青年的力量在时代之风的卷挟之下在历史中留下了永恒的一笔,他们高颂爱国与信仰的主旋律,以不羁不绝的救亡图存热情点燃了属于他们的“五四火种”。

硝烟散尽,但痕迹永存。没有那群疾呼奔走的青年,时代之光终将泯灭,我虔诚地阅读那段峥嵘岁月,试图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他们一同高举青年之火,成为捍卫时代中微小却执着的光明。革命先驱者的精神永不湮灭,烈士永远不会被遗忘,永远会有人在悼念,他们的遗志我们定会完成。时代轮替之中,人们走在先行者开拓的路上,似能够隐隐约约看到前人伟岸的身姿,于是人们也迈出坚定的步伐,一步、两步、三步……

(作者系2021级市场营销专业0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