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学子为烈士画像促成跨越时空的“相见”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正在为许起怡烈士画像
本报讯3月28日下午,烈属许嫦娥老人通过侄儿手机收到景德镇陶瓷大学耿健老师发来的父亲画像,她一张张仔细端详着,最后定格在其中一张,“像!这是我小时候印象里爸爸的样子”,如今,75岁的她,已满头华发。“盼了70多年,爸爸总算回家和我们团圆了。”
许嫦娥的父亲许起怡烈士,乐平市名口镇朱坞村人,生于1928年,牺牲于1953年。1952年,24岁的许起怡,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和4岁的女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84团,奔赴朝鲜战场。这一走,许起怡再也没能回到妻儿身边。1953年7月,许起怡在朝鲜黄川郡战场牺牲,年仅25岁。
许起怡烈士没有留下一张照片,71年过去了,弟弟许火金从未见过父亲,许嫦娥也只能在幼时模糊的印象中回忆父亲的模样,给予父亲深深的思念。而今,在烈士寻亲志愿者、景德镇市乐平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程雪清发起的“为烈士画像”行动中,景德镇陶瓷大学“为烈士画像”志愿者团队的同学们,以画笔绘英烈,弥补了许嫦娥及家人们的遗憾,圆了他们“重逢”和“相见”的梦。景德镇陶瓷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耿健,是“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活动的对接人和组织者。她介绍,早在去年7月,信息工程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参与到程雪清“送烈士回家”项目中,协助开展江西籍烈士资料的整理工作。今年年初,程雪清发起“为烈士画像”行动后,在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又专门成立了由设计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共12位同学组成的“为烈士画像”学生志愿者团队。
今年3月18日,志愿者团队接到程雪清老师发来的第一个任务,为许起怡烈士画像。据程雪清介绍,村里能记得许起怡烈士的老人先后离世,但许嫦娥自小听村里人讲,她和父亲长得很像。为烈士画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既要准确还原烈士相貌,又要契合家属的情感寄托。同学们认真琢磨,分工合作,基于父女很相像的特点开展分析创作,并反复与家属线上沟通。
“画像难点在于参考的是烈士女儿老年的照片,年龄跨度有点大。画的过程中,既要突出烈士神情的坚毅,又不能脱离参考的照片,如烈士的女儿,眼距较近,颧骨较高,鼻型也比较典型,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参照。”美术学院陶瓷绘画专业欧映说,“能发挥专业特长为烈士画像,我感到非常自豪。”
10天时间,经过反复打磨,志愿者团队的同学们共完成了9幅画像。3月28日,经过初选后的6幅画像作品,发到了许起怡烈士的孙子许先生微信上。最终家属选出认可度、相似度最高的1幅画像。“家人们都很激动,今年清明和往年的意义不一样了。感谢陶瓷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参与画像的同学们来说,也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意义。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张伽铭说,“在画像的过程中,仿佛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烈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我们在心底向英雄致敬!”丹青承遗志,笔墨绘英烈。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积极打造“美术思政”,将党史学习教育、江西红色文化教育与办学特色深度融合,创新立德树人载体,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激励学生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为烈士画像”是学校“美术思政”的生动体现,将进一步推动陶大学子学习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动,激励广大学子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