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支教的 “20 年

简短说明
该文回顾了江西师范大学“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实施二十年的历程。以“爱心支教,教育传承”为主题,详细记录了学校派遣数千名学生赴农村中学支教的感人故事。特色在于通过真实案例与人物访谈,展现了支教生们的无私奉献与成长蜕变,以及他们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作品不仅彰显了师大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还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对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编者按: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不求回报的爱,炽热而绵长。教育家陶行知曾这样形容教师的崇高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这一股股爱心的暖流,汇成时代大潮,托举着更多的人前行。师大的这群学子将青春融进红土地,播撒梦想与热爱的种子,在“支教”的路上挥洒自己的光和热。

“与学生相处时不能过于严厉,太严的话学生心里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不敢与你交流;太松的话学生会不把你放在眼里,影响正常教学。”这是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2班的陈赟凤,作为我校“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第 37 期的成员,在九江市柴桑区第一中学顶岗实习一学期后的感受。今年是我校实施“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的第20年。20年来,学校共派出3000余名学生,奔赴全省 11 个地市、50 个县区、300多所学校,成功开展了38期支教实践。开展之早,持续时间之长,组织规模之大,辐射范围之广,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

启航:像烛火点燃希望

我校红土地支教项目源自2004年,是学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缓解我省农村中学师资短缺现状,为农村中学输送一支整体素质较高、充满朝气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而开展的一项师范生教育实践项目。

“支教工程施行之前,学校对上饶、赣州地区的中学进行调研,发现有的中学,比如上饶地区余干县的瑞洪中学,不仅师资力量薄弱、短缺,而且课内课外多用方言交流和授课,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最早负责“红土地支教”工作、教务处原实践科科长陈德强告诉记者。

当时农村中学师资严重短缺,一个班级七八十人的情况司空见惯,老师工作压力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调研表明,“师资短缺”“缺少优良师资”是我省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推动了我校开展“支教”的决心,也获得了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

2004 年 8 月 26 日,我校启动实施第一期“师范生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工程”,2001级张世金等来自 11 个专业的 84 位师范专业的同学,经过学校择优选拔,前往万年、广丰、余干、兴国四个县的7所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原则上安排2个实习生共同承担实习学校一个教师二分之一的教学任务。当天,时任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占铭、基教处副处长刘雪萍、我校副校长傅修延为学生“出征”送行,拉开了我校“支教”的序幕。同时,由支教实习学校所在的县行政部门、所在中学和我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也建立起来,负责领导、协调、指导和监控支教实习工作,从制度上保证项目的推行。

“第一期下去的时候,叫‘师范生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工程’,施行没多久,9月份,学校就根据江西特色改成了‘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早期策划该项工作、现为数字产业学院党支部副书记的周其国说。

学生派下去了,效果如何?2004年10月30日,“红土地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工程”联席会在瑶湖校区召开。会上,第一期支教的广丰县洋口中学等7所实习学校的校长及所属的赣州、上饶地区市、县教育局领导一致认为,我校的“红土地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深受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中学师资短缺现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并希望我校将工程的规模做大,扩大农村教育的受益面。

2005年6月29日,《江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长篇通讯《真爱点燃希望之光——江西师大红土地支教实习队在基层》报道了我校支教生在一线奋斗的青春事迹。

在 2005 年 8 月由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在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教计划”调研会上,我校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实施该计划的两所高校之一。

接力:犹火把绵延相传

当时,实习中学的教学、生活环境让支教生始料未及。乡村学校大都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简陋的宿舍、昏暗的灯光、风一吹就会沙沙作响的破窗户纸,构成了支教生们的生活日常。

但是,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浇灭他们支教的热情,反而让他们激情如火。支教生们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备课与教学中。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学校带来了“智力资源”,更为当地学校注入了“青春活力”。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及个人特长,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足球队、篮球队、体训队、乒兵球队、合唱团、文学社、电脑培训班等如雨后春笋在支教学校迅速成长起来;广播站、学生记者团、英语角也陆续建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梓埠中学是万年县最大的一所偏远农村中学。全校有学生 1760 多人,然而,该校在编在岗教师不足60人,按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正常比1:18,学校缺编老师达30多人。严重缺编导致学校的体育、音乐等课程形同虚设,电脑课、英语听力等新课程也很少开讲。

“支教老师带来的更大变化,是改变了我们过去落后的教学方法。”万年县湖云中学校长雷小平说。湖云中学与梓埠中学一样,老师严重缺编,而且部分老师素质还相对较低。12名支教老师来到湖云中学后,湖云中学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一名支教生带的初一(2)班更是从上学期的全年级倒数第一升为本学期第一名。许多农村老教师开始向支教老师取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黄苗是一名学声乐的大学女生,她自愿在偏远、贫穷的梓埠中学呆了大半年。黄苗说:“看到农村的孩子也懂得了音乐,迷上了舞蹈,我精神上得到从没有过的满足,我想这也是学艺术的根本意义所在。”

余干县瑞洪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刘媛在日记中写到:“我从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竟然有那么大,支教老师帮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她清楚地记得,支教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并没有像以前农村老师一样只教他们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他们了解到神奇的网络、美丽的大学、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学生尽管对这些很好奇,但因为腼腆,不敢与老师交流,支教老师又采取演讲比赛、辩论赛、心理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我最喜欢晚自习后和支教老师无拘无束地聊天,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敢于打开自己封闭的心扉。”《江西师大报》记载了瑞洪中学一名学生回忆当时的情形:支教老师第一次和他们晚上进行心理座谈时,只有少数几个胆大的学生会留在教室里和老师谈心,但随着座谈会在学生中影响深入,支教老师很快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越来越多的学生盼望晚上的心理座谈会。一名姓罗的女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但一直存在巨大的心理阴影,性格非常内向、自卑。支教老师通过多种方法,终于得知她家里很穷,父母只让她读完这个学期就不送她上学了。支教老师获悉后,先后两次到她家里,最终说服小罗同学的父母同意她继续上学。这位罗姓同学后来开朗活泼多了,她感谢支教老师为她解除了思想上的巨大包袱,让她重新面对一片新的天地。

第 8 期“红土地支教队”的成员,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卢斌,现就职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当他回想起曾经的支教经历,那一幕幕仍历历在目:“我当时支教的学校是乐平三中,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整体建设比较落后,物质条件也相对艰苦。但在支教的日子里,我的精神世界却是非常富足的。乐平三中的师生给予我们最纯粹的感情和最真挚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深厚情谊。我时常会怀念那段特殊的经历,它令我真正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苦与乐,对我如今的工作展开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选择支教实习,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用生命的若干分之一,去创造一个人生的奇迹!”这是《支教实习倡议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每位同学的内心共鸣。一代代学生将青春献给了红土地,也让一批批学子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传承:让薪火成燎原之势

2008 年,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处,红土地支教的组织与实施职能由教务处转至教师教育处。

至 2009 年“第十期红土地支教实习”开始,教师教育处对支教实习实行三项改革:一是分片选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驻点进行实习指导、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和服务;二是采用过程管理,通过教育实习网络,全程跟踪和掌握支教实习情况;三是提出了“六个一”要求,要求支教生每天撰写一篇实习日志、每两周一份实习简报、每旬要收集一份教育教学优秀案例、每月至少策划并主持一个主题班会、举办一次教学沙龙、至少举办一次公开教学、撰写一篇教育调查报告或典型个案(教师、学生、校长、学校)研究报告。

教师教育处处长黄友华告诉记者,“红土地支教跟学院组织的师范生教育实践有所不同:学院的是见习、实习、研习都在一块,共 18 周,见习 2 周,实习10-12 周,研习 4-6 周,但学生上台讲课的机会不是很多;红土地支教是一种顶岗实习,支教生的教学任务是很重的,锻炼也大,同时还要兼顾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第二课堂、教研活动等,是全方位的锻炼。”

现负责红土地支教项目的江海英老师介绍,“支教生开学初就下去,期末考试前返回,整整顶岗一个学期,每个月还有1000-2000元的补贴”,她表示,十分欣慰看到有大批的同学志愿加入支教队伍,“九大主要学科的老师需求量相对更大一些,但随着‘红土地’规模扩大,包括我们的心理、体育、计算机等项目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现在许多非师范生的学生也开始加入其中。”

当问及支教生如何兼顾教学和考研时,江海英说,“参加了支教项目的同学考研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扩散:似焰火闪耀光芒

“专业使然,梦想亦是我决心参加红土地支教的动力。”回想起支教时光,“红土地支教”的成员们露出幸福的笑容。

2020 级汉语言文学 5 班的何陈艳作为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女孩,深知教育可以改变普通学生的命运,也早已在心里种下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种子。自从大二了解到“红土地支教”这个项目,何陈艳便念念不忘。同为文学院来自 2020 级汉语言文学 2 班的陈赟凤也有一个支教梦,为了心中的梦想,她们坚定地报名“红土地支教”项目,希望在这片红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何陈艳前往的支教地点是江西赣州的兴国中学。初来乍到的她虽然已经做了心理准备,但看到那里的宿舍环境,心中还是有些落差。“整个宿舍只有两张床,除此之外空无一物。”何陈艳回忆起了她到宿舍的第一天。那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住人的宿舍,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浑浊不堪。不仅如此,第二天,当地陡然降温,宿舍没有热水可洗澡,门锁也是坏的,种种不便使支教成员们本就简朴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师大永远是学生们强有力的后援,收到反馈后,在师大积极的协调下,问题都顺利解决了。何陈艳发自内心地感谢师大:“师大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拥有坚强后盾的温暖。”

生活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是紧张的教学安排。据悉,支教期间,每位支教生至少要听课20节、备课30节、授课30节。

2019 级生物科学 2 班的肖佳刚到支教地点不久就接到了去上课的任务,要带五个班。对于新老师来说,这个任务重大又充满挑战。提及她的日常工作,肖佳打开了话匣子:“和在职生物老师一样,高考生物班基本每天都有生物课,我不仅要写教案、做PPT,还要开一周一次的备课组会、半个月一次的教研组会,大大小小的考试还需要监考和批改试卷。另外,作为实习班主任,我还需要监督自习课、查寝、管纪律、开班会……”偏僻山村的学校教师资源缺乏,老师通常需要身兼数职,也就意味着他们承担着成倍的的压力。

除了紧张的教学安排,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也给支教同学们带来了不少困难。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与同学们相处……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们很快就会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渐入佳境。在谈到如何与同学们相处时,肖佳和陈赟凤都表示要学会树立威信,做到张弛有度。

支教生活虽然辛苦,但支教成员们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乐趣。肖佳回忆起支教过程中一次班级团建时,眼角弯弯:“那次团建我和班主任带着全班五十多个同学去了农家乐。我们一起尝试了很多地方特色,比如打糍粑、磨豆浆、打板子,很多东西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孩子们更是兴奋。”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同学的距离,更是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偷得半日闲暇”。

对于支教成员来说,最让她们难以忘怀的是支教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温暖。实习学校里的研究生学姐请她们吃饭,为她们接风洗尘;师大的学姐积极为她们解惑答疑;热情大方、经验丰富的语文组老师耐心指导她们……在那些寒风凛冽的日子里,这些温暖让何陈艳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对于陈赟凤来说,她收到的温暖来自油印室帮忙打印资料的阿姨、不辞辛劳接收快递的刘师傅,还有宿管阿姨、门卫大爷等等,这些点滴的温暖给了陈赟凤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让她渐渐地适应了支教生活。

不能忘怀的还有支教生活中那群可爱的学生。回忆起与学生一起的时光,何陈艳的笑容洋溢着幸福。“他们有的古灵精怪,有的温暖贴心,有的活泼开朗。他们毫无保留地相信我,在周记里向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支教结束时,陈赟凤收到许多同学写给自己的信。“我的世界灰蒙蒙的,你像小太阳,你的存在照亮我”,在学生的心中,老师像小太阳,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而对于陈赟凤来说,这群可爱的同学也给了她力量和欢乐。

“红土地支教”使成员们收获良多。在教学中,肖佳发现,随着新研究成果加入课本,有些旧内容已经过时,比如高中生物课本新加入的表观遗传,像“着丝点”这样的基本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等等。因此,树立终生学习观念是肖佳支教最大的收获;陈赟凤也有着同样的发现,由于新课标改革,语文课本上增添了新内容。“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这次支教也让何陈艳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何陈艳对这句话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你受到了光的照耀,知道了它的温暖,你就会想把这束光去照耀到更多的人。”当支教不仅仅是一纸文件,一条告事,而是由无数个动人的故事拼成的时候,“老师好”有了感人的画面,“同学们再见”有了梦想开花的声音。“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支教则是一颗催化剂。”陈赟凤感悟道。

支教梦起于热爱,源于热爱,而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无论如何,支教的小老师们都将自己丰沛的感情投入教学生活中,在离别时又转过身去,悄悄流了眼泪。收获了温暖的师生情谊,也始终被学校里善良的人们而治愈;熬夜备课改教案,只为向学生奉上一节内容丰富且生动有趣的课,她们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受到教学相长。当教育的花朵绽放在祖国大地上,风会将种子吹到每个需要它的地方。

微光可成炬,滴水汇江河。二十年的光阴里,师大“支教人”书写着一段又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支教的故事永不落幕,老师与学生都将奔赴更好的前程,在顶峰处,再相遇。


2004年我校“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工作联席会议合影

2005年4月进贤县前坊中学

2005年《江西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红土地支教文章

2005年第三批支教实习师生欢送大会

2022年第35期支教队队长、2019级生物科学2班的肖佳在寻乌中学支教

2023年2020级汉语言文学2班的陈赟凤与孩子们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