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工党支部书记胡博:不断行走在前进路上


胡博,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工党支部书记,曾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院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围绕增强学生航空报国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融合“航空报国精神引育”“航空背景科研难题攻关”和“航空企业工程技术服务”,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一堂课:让思政教育润物于无声

“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在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可以说,那时候的中国一穷二白,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技术...... 那么今天有没有自主技术呢?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有’,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院士:童志鹏。”

这是网络开放学习平台上的一门课——《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主讲教师正是胡博。这门课程于2022年被认定为江西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并作为课程典型案例上线新华思政网,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形成示范。

在课程建设之初,胡博敏锐地发现课程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十分广泛。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如何挖掘更具有深度的思政元素、如何建设更具特色的思政课程,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课程本身进行逻辑梳理的过程中,她通过总结授课要点发现了思政元素的融入点。随后,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共挖掘思政元素 21 个,建立典型案例 13 个,并由此形成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三类三性三体四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其中,“三类”即思政元素的归纳分类:时政热点类、文学素养类、专业特色类;“三性”即思政融合所传递的三种特性的价值理念: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特性和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特性;“三体”是课程建设的三方面主体:学生、教师和课程;“四融合”则是融合逻辑推理、问题导向、资源建设和创新实践四种路径。

为使课程思政更具学校特色,胡博依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无损检测方向,重点聚焦航空报国精神。她以革命烈士乔树国、时代楷模樊继功等本专业优秀校友的事迹为例,给同学们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即便课程思政目前已经形成了不错的示范,但胡博并不完全满意。“目前,广度是大致有了,但深度还不够。”她说道,“仍需要继续挖掘。”

两促进:党建”思政”双融合

位于南昌航空大学上海路校区无损平房旧址的“无损检测专业史馆”,是 2022 年由测控教工党支部带头建立起来的实体思政育人基地。在 70 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史馆开馆,向校庆献礼。随后,胡博依托汇聚优秀校友故事的该史馆,深入挖掘专业思政元素。

建校 70 周年,同样是无损检测专业招生 40周年。40年来,无损检测专业历经创业、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特色一流专业,被业界誉为无损检测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过程,实际上正是一部几代无损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勇于坚持、不忘初心、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奋斗史,并从中孕育出了“拼搏、坚持、创新”的无损精神。

作为测控教工党支部书记,胡博这样说:“不仅是我们的学生,青年教师、毕业校友,乃至合作单位的人员都能从基地的参观学习中获得启发,对‘无损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正是我们建设基地所希望达到的思政育人效果。”

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地为媒介,支部书记胡博带着全体党员们推动着“党建”和“思政”的双融合、两促进。

以史馆建设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无损检测专业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凝聚力得到增强。围绕无损检测主题,在校学生、青年教师、毕业校友、合作单位实现共赢发展,扩大了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拼搏、坚持、创新 ’的无损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和传承。它,激励着南昌航空大学无损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国家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胡博动情地说。

三成效:探索基层党建新模

式自胡博担任测控教工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支部取得了诸多成就。测控教工党支部获批校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教工支部,并于 2023 年获批江西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被省委教育工委推荐到教育部参加第四批全国样板党支部的遴选。

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围绕产学研用融合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和相关企业党支部的互融共建,是胡博一直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测控教工党支部先后和中航工业洪都公司、昌飞公司、上海商发、江西电建、航天800 所、解放军 5721 厂、中核五公司等多家单位结对共建,实现了“党建水平提升”、“卓越人才输送和互相培养”及“产学研用落到实处”三大成效。

通过校企共建这一党建新模式,校企和谐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结对双方“党建+业务”工作双融双促,汇聚双方人才力量助力产学研用走深走实,显著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这种模式之下,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和实践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为其员工提供更深入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企业和高校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胡博强调:“以支部共建为‘媒’,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将科学研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实现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我们将持续做好共建工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力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