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粽香祭灵均
是谁,跋涉万里山河,不忘初心上下求索?灵均是也。
正则者,高洁者,自有壮志胸怀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披香草,洁己身。“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饮露食花,净己心。
即使“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他也始终立志不变。
上层贵族贪婪成性、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他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因此被排挤。“忳郁邑余侘傺兮”,他为此感到苦闷,但仍坚持自己的作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强权下他并不低头,出淤泥而不染,只期盼他的政治理想有一天能够实现。
他言,“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也丝毫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志向。
“揽茹蕙以掩涕兮”、“跪敷衽以陈辞兮”,擦干热泪,铺开衣襟,“耿吾既得此中正”的灵均给后世人发出至真之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谁,铁骨铮铮,“终刚强兮不可凌”?灵均是也。
正则赞橘甚之,曾作《橘颂》,赞美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橘树不仅外形悦人美丽,且其内涵珍贵:“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表为赞橘,实则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亦表现自己一心一意忠于楚国、至死不渝之精神。
然而,满腔热情君王不见,欲去国远游。然牵国之心阻之。弃之,留之,终以一死殉其道。
生命对于爱国的屈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国家的兴亡存败,“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宁愿用死来告诫那些昏庸的统治者,但是他深厚的爱国激情、悲壮的献身精神并没有随着他的死去而逝去。
正则著《离骚》,虽挥毫句句说“香草”、言“美人”,可其言之深又何止如此,意在言志也、爱国也。
西风换,流年长。君去已久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为榜样。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都幸福美满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穿越岁尘蒙蒙,仿佛又听见灵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仿佛又亲眼见证其“揽茹蕙以掩涕兮”却始终坚信“唯昭质其犹未亏”的决心;更仿佛能赤手触摸他那无时不刻皆在诉说其爱国之情的滚烫的灵魂。
灵均之去久矣。君生我未生,君殁国之痛。当以君之志,策吾更向前。“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端午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树理想、立志向,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新时代新青年也要接续奋斗,踔厉奋发,必能让粽香更浓郁,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家庭上,体现在亿万人民不断改善的生活上。端午习俗异趣纷呈,端午文化丰富多彩,其不变的内核是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和君设,粽舟以纪君”。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续齐偕记》有言:“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西晋新平太守周处《风士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乃粽子之古称。吴越一带春秋之前于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后因屈原在这一天去世,便演变至现今之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今又岁至端午,粽香袅袅,又念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屈原爱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一首首诗词,穿越岁月长河传唱至今,“端午”二字已成传承、弘扬、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 日 中 富 有 刚 健 气 息 的 节 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屈原诗作名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
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灵均为榜样。
英雄奇志在,千古知音存。习近平总书记引“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勉励了无数与屈原血脉相同、志同道合的中华儿女奋然前行,激荡起跨越千年的共鸣。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懈在“求索”中前进,才能为端午更添精彩。
以为国战,“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灵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