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向未来”2023年毕业环校跑活动成功举办》




党建成就

2018年12月,学校党建工作接受了中组部组织二局有关领导调研考察并得到高度赞扬,受邀在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以思想伟力凝心铸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历次主题教育;以“三化”建设强基固本,主题党日“学讲听评议定”六步法被收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基层党建工作综述;以党建品牌融合发展,凝练形成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在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建要报》上刊发,2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制度建设保驾护航,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师生制度,丰富党建思政工作考评体系,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党建工作在服务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凝聚起磅礴力量,鲜红的党旗在教学科研、学科竞赛、专业认证、社会服务、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宣传思想工作

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担当作为,理论武装卓有成效,思政工作成绩突出,意识形态健康稳固,文明创建巩固提升,内外宣传正面强劲,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省文明校园”“赣州市文明校园”称号,连续三年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A等级,连续五年在江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考核中居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21年度列第一),获全省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获评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2016-2020年全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党风廉政建设

学校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细化了主体责任清单,设立了16个二级纪委,责任落实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形成了管党治党的强大合力。学校纪委积极发挥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职。聚焦“国之大者”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开展日常监督,初步探索构建了“全校域”监督体系;监督执纪规范有力,一体推进了“三不腐”;新时代廉洁文化和勤廉校园建设有声有色;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专员试点扎实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学校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考核名列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纪委在2022年省纪委首次组织的综合考评中获评“优秀”;在全省高校纪检监察业务大比武中荣获第三名;1人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表彰中被省纪委嘉奖。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按照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力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服务制度,突出正向激励,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并举,“质、量”齐升,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博士教师占比达46%,博士生导师30人。拥有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拥有省“双千计划”人选、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以上人才160余人。柔性引进了一批国家级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其中“双聘”院士3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涌现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等一批国家级先进典型。

本科教育教学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奋力拼搏、笃定前行,在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四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师范类专业已全部完成二级认证;学校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学校获“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两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表彰中荣获先进集体。

11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在提前批一本招收公费师范生;获批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本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名教师分别荣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和二等奖;获批16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

获批教育部新农科和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各1项,脐橙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现代产业学院重点项目,家居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培育项目。

学校首次以第一单位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三五”期间,学校以第一单位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基础教育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本科教育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

研究生教育

学校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建设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涵盖十个学科门类,围绕申博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组建《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园艺全产业链学科群》《教育美学》3个交叉学科群,做强做大3个国家级科研服务平台,打造“特色方向-学科领域-学科群”的学科生态体系。学校以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科内涵建设水平,成效显著。学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和教育博士3个申博学科专业全部达到博士学位授权条件。

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在2023软科全国师范类院校排名第33位。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如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出的“赣南早”脐橙品种,年产值达15.6亿元,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学生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三全育人”,推进“五育融合”,我校学生工作开创新局面。

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不断升级。红色班级“瑞金班”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校立项全国、全省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3项,夺得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团体一等奖,培育江西省最美大学生薛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郭伟卫等先进典型。

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更加完善。获批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首批自主试点单位,获评江西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美育活动竞赛中斩获一等奖。

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连续5年培育获评全省高校最美辅导员,黄晖老师获评2022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获批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2个,连续在全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夺得一等奖4项。

共青团工作

高举旗帜跟党走,挺膺担当勇争先。近年来,学校共青团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定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荣获全省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和最具人气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一等奖,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捧得“挑战杯”大赛“优胜杯”。红色实践活动荣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省先进单位,“团建+红色文化育人”项目获评全省共青团“一品一特”项目。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始终坚持将苏区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立足红土地办学,不断为赣南苏区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大赛为抓手提升项目孵化水平,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自2020年以来,我校在创新创业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51项,多次荣获江西省优秀组织奖和先进集体奖。2022年成功入选江西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5月荣获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会议高校。同年,我校承办了第九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招生就业

学校多渠道开展本科招生宣传工作,生源质量稳步提升。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外省招生计划占总计划的三分之一。持续增加第一批次招生专业,专业数达到23个,持续增加师范类专业招生比重,招生人数占比超过52%。成为我省公费师范生培养高校,有9个专业招收江西省公费师范生。学校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扎实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出台《赣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暂行办法》,建立健全“三全”就业工作体系,成功入选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化建设创新试验区高校。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24所公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7,综合考核分数在同类高校中排名第1。

后勤服务

2017 年以来,校园基本建设、节能工作和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两栋学生公寓、 一栋博士公寓完成建设, 近 200 套学校人才引进住房完成装修。主干道“白改黑” 等百余个重大维修改造完成, 人才周转房一期顺利开工建设, 为学校人才引进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保障。学校连续评为 “全省公共机构节能考核优秀单位”, 获 评 “2022 年 度 江 西 省 节 水 型 高 校” “全 国2019-2020 年度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等诸多荣誉称号。校园绿化美化、 环境卫生、 饮食服务、 校车运行、 邮政收发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有力推进。学生食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年度考核中均评定为 A 级餐饮单位, 并获评“江西省高校后勤餐饮管理先进单位”。

 

社会服务

学校把深化社会服务使命作为使命担当,“扎根红土、服务苏区”取得丰硕成果。坚守师范本色,服务基础教育。获批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支持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科技引领,服务地方产业。聚焦“四个面向”,依托“四大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教授博士专家团百余人次,服务脐橙产业、家具产业、毛竹产业、文旅产业,获评“全国产业扶贫典范”和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发挥文史优势,服务文化传承。学校在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成果丰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加强国内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学校与赣州、抚州等地区13个县(市、区)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坚持 “四个面向”,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 学校在全国“师范大学”排名不断攀升, 学校科研立项的数量、 质量、 类别及层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彰显出学校良好的科研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学校率先获批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 获批我省首个工业设计企业类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国家级、 省级奖项多项。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3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竹基新材料中心等21 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喜人, 正铆足干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承建的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我校两任中方院长及一名孔院教师获评全球“先进个人”。连续四年赴亚、非、欧、美等四大洲11个国家的18所孔子学院开展文艺巡演活动。获批建立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新加坡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合作举办了江西省首个教育部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为依托,形成了包含汉硕、汉教本科、预科、语言进修等层次丰富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累计培养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各类别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