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师大到敬老院的路,这个服务队走了二十九年
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1994年5月,现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1300余人,学院学生注册率100%,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10小时/人/年。自1994年与赣州市湖边老院结成帮扶援助对子以来,志愿服务长达二十九年。“青春辉映夕阳红”涌泉敬老院结对帮扶项目获得江西省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学院志愿服务队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十大杰出集体”、赣州市“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赣南师范大学“优秀志愿服务队”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学习雷锋60周年,让我们跟随着赣南师范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队的脚步,看看他们那些志愿服务的时光,感受青春本色。
早上6点起床,6点半集合出发。在他们的物资清单里,两只烤鸭必不可少。“因为老人们喜欢吃,所以每次去敬老院我们都会带上烤鸭,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服务队的传统。”“蒲公英”服务队队长吴烈伟笑着说道。经过长达三小时的路途后,这群年轻人从晨光微熹的赣师校园来到位于赣州湖边镇的涌泉敬老院。
陈玉娇回忆起第一次来到敬老院的时候,庭院里只有零零散散几个老人,她顿时感到氛围的安静。“因为是第一次去,彼此之间的不熟悉,让我们与老人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可其中一位老奶奶让陈玉娇印象深刻。她和自己的奶奶身形相似,性格也相似,对待志愿者们热情洋溢,得知她和自家奶奶同为共产党员,陈玉娇倍感亲切。因为听不懂奶奶说的家乡话,便向院长询问奶奶所说的方言,“我奶奶也是党员,我觉得你们俩好像啊!”陈玉娇试着用奶奶的家乡话与她聊天。奶奶笑着,激动地一把将陈玉娇抱住。那一刻,仿佛见到自己奶奶的陈玉娇强忍流泪的冲动,温馨与感动充盈在她的心头。奶奶紧紧攥着她的手拉家常,双方语言并不相通,但却互相温暖着彼此。
说起那些数不胜数的感动瞬间,服务队队长吴烈伟想到戴金妹学姐与敬老院一位阿姨的故事。大三的她因为要备战考研最后一次去到敬老院,在她与那位阿姨告别的时刻,她们相互给予对方最后一次拥抱。“当时的场景就像母亲送别远行的女儿一样,阿姨摸了摸学姐的脸,告诉她以后要好好念书。”吴烈伟分享道。而今年是吴烈伟在服务队工作的第三年,至今他仍不能忘记在敬老院遇到的一位工程兵爷爷。这位工程兵爷爷曾经研究炸药制造,一听到志愿者们都是化学相关专业后,立刻兴致满满,向他们介绍自己当年制作炸药的经历。他谈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化学材料获取的不易等等。在与他们分享的过程中,爷爷的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吴烈伟倾心聆听,感受爷爷的岁月荣光。这是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帮助老人清扫卫生,与老人一起包饺子,陪老人下下象棋,唱歌跳舞,聊天唠嗑等等是志愿者们来到敬老院的主要活动。
二十九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们来到这里陪伴老人,从彼此初见时的拘谨,到送别时的亲密不舍,大家用真心换得真心,志愿者们在陪伴与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温暖与爱。“去得多了之后,每次去都像是回家一样,老人们都非常亲切。”吴烈伟说道。
大爱无疆,敦行致远,风吹到哪里,这朵播撒爱的“蒲公英”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在敬老院之外,志愿者们来到乡村看望留守儿童,通过生动的“趣味化学”课堂,展示有趣的化学实验,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萌发。“课程结束后,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一直跟在后面,一声声姐姐,让我心中也充斥不舍。”陈玉娇回忆起暑期“三下乡”时的情景。志愿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用爷爷奶奶的手机给服务队的成员打电话,咨询学校中遇到的烦恼,诉说着对他们的想念,“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他们没有安全感,却给予我们最纯真的信任,我们的陪伴有限,却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爱。”。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志愿者积极参与防控工作,进出人员登记、测量体温、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在工作中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有时也会遇到他人的不解,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考验。”服务队志愿者李丹说道。面对疫情防控中的风险和挑战,他们也曾感到担忧,但心中的责任感支撑他们坚守岗位。在环境卫生整治的实践中,他们也曾害怕泥泞的地面,也曾感到辛苦的劳累,但当自己的劳动收获成果后,他们便觉得一切都值得。“因为很快乐,所以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经历”。
“志”行千里,“愿”在助人,“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始终将雷锋精神融入自身的日常、化作经常,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他们将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奔赴更广阔的天地,书写新的雷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