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公司建成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张曦予 彭刚)12月14日9时,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年产天然气量突破400亿立方米,达到400.001亿立方米。这是继2020年天然气年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后,实现的又一里程碑式跨越,标志着我国西南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正式建成。

四川盆地蕴藏着全国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三叠纪的沧海桑田也给了这片土地最复杂的地层构造。据史料记载,四川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利用天然气的地区,自四川先民在如今邛崃一带发现和利用天然气以来,已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能源短缺,面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迅速提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石油集团党组的正确部署下,西南油气田公司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肩负起了为国家“找油找气”的使命,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中探索前行,先后打响了万人齐聚川渝的川中石油会战、红村会战和四川石油大会战,为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如今,中国石油集团正在全力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着力打造“西南增长极”。西南油气田公司以“2025年决胜500亿”为目标,矢志不渝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全面完成了天然气产运储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发展成为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每年生产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南下送往长江沿线城市,北上送往华北地区,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能源支撑。与此同时,西南油气田公司还承担了全国25%的天然气调峰任务,在北方历次应对冬季寒潮、中亚气异常短供、极端天气电力紧缺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油气田公司2004年建成中国首个百亿立方米气区,历时46年;2017年产量跨越200亿立方米,历时13年;2020年建成300亿立方米大气区,仅用3年;如今,公司再度跨越百亿立方米大关。不断加快的上产速度,承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片热土油气勘探开发的关怀和支持,得益于川油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能源科技自主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决心与实践。常规气“三古”理论、页岩气“三控”理论的创新形成,复杂碳酸盐岩气藏精细开发、页岩气工业化开采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钻井提速”和“压裂提产”两大硬核技术利器的全面运用,使西南油气田公司掌握了高效开发天然气的核心密码,勘探开发屡获重大突破,规模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天然气快速发展时期。

特别是今年以来,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出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形成了规模增储上产新局面。勘探上,聚焦四川盆地二叠系、蓬莱气区、川南页岩气和致密气,在裂陷槽西侧、二三叠系礁滩等领域取得重大勘探新突破、新发现。首次在寒武系筇竹寺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页岩气规模增储上产新阵地;在威寒1井奥陶系宝塔组测试获气,发现了全新工业产层。开发上,聚焦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三大领域,天然气产量持续上升。常规气突破“薄层超高压气藏效益建产”等关键技术,形成盆地下古—震旦系、二三叠系新区、老气田三大常规气稳产上产新局面,年产量达到251亿立方米;页岩气在中深层稳产、深层上产与新层系试验取得重要进展,年标定生产能力135亿立方米,全面建成千万吨级页岩气大气田;致密气采用一体化部署、集中评价、规模上产模式,新区产量同比翻一番,年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今年共投产新井340余口,建成年产能超百亿立方米,先后钻获30余口百万立方米高产气井,“少井高产”的高效开发模式不断优化,实现了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

400亿立方米,预计约占全国2023年天然气产量的五分之一,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1%,如果全部转化成热能,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同期发电产生的总热量。按1户家庭日均用气量1立方米计算,可满足超过1亿个家庭、超过3亿人一年的用气需求。

本着“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原则,在2022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出现历史首次下降的情况下,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量仍保持了近5%的增长,居全国最高。不仅如此,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也不断改善川渝地区能源结构,带动了天然气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高速上产,为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万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强省建设,以及电力紧缺背景下气电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有数据表明,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以带动地区GDP增长3440亿元,创造全产业链就业岗位约180万个,对地区就业的贡献率约为3%,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据悉,到2023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4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有望跃升成为我国第三大油气田,将进一步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清洁用能需求,为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