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与“大气西南”同成长

——西南油气田公司净炼化专业首次技术竞赛透视

□记者 郑海涛 特约记者 胡珊 赵明锐

11月6日至10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净炼化专业首次技术竞赛在重庆举行。此次竞赛涵盖天然气净化、天然气处理、机械、仪表4个专业,183名选手拼技术、比脑力、秀创意、展绝技,以过硬的技术水平推动公司净炼化业务呈现向新、向前、向好、向上的蓬勃气象。

净炼化业务是西南油气田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做好净炼化业务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产量底气释放技术实力

天然气净化项目比赛现场,天然气净化总厂选手程晓明全神贯注,全力比拼指尖“加速度”,把装置开停产“搬进”电脑,创建虚拟装置,模拟开产步骤,优化设备运行,判断故障处理,一键完成新建净化装置模拟投产。当程晓明完成所有操作,按下提交按钮后,他长舒一口气,交上了一份没有遗憾的答卷。

程晓明2010年入职年处理能力13.2亿方的天然气净化总厂长寿分厂,2023年8月到天然气年处理能力40亿方的安岳净化公司。从“小厂”到“大厂”,他深刻感受到公司天然气产量逐年攀升,也感受到天然气净化行业的迭代更新,更为这个行业迸发出的蓬勃创新力感到兴奋不已。

顺着程晓明的目光,我们看到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产量快速向上的高光时刻。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生产天然气309.9亿方,同比去年增加31.2亿方,增幅11.2%,为保障国家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地区产业升级攒足底气。

竞赛赛务组组长、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过去3年里,公司创造了我国天然气领域增储上产的最快速度,人才需求急剧增长。

产业催人进,人靠环境留。西南油气田公司推出英才计划,在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中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全程跟踪培养。目前英才队伍已扩大到40人,成为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油气田公司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优势,形成“引进一名博士后、突破一项技术难题、培育一批技术人才”的链式效应,为重点领域天然气上产和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据悉,公司计划到2025年搭建结构合理、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全面形成标准化的人才评价与培养体系,人才队伍建设路线图已跃然纸上。

“产量充足,实战机会多,缩短了从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人才的时间,公司技术队伍整体实力有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正追随油气田产能提升的脚步,迎接未来的挑战。

以技反哺推动强企战略

天然气净化总厂工艺技术部副主任曾强带队参加团队项目比赛。该厂临考前一个多月组建参赛团队,需要团队成员熟记大量专业理论知识,从头开始学习Promax模拟软件。拿到考题时,发现跟日常练习有太多不一样,曾强团队认真审题,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难题迎刃而解。

难,是参赛选手的普遍感受。闯关夺隘,考验的是参赛选手的日常功底。曾强说,队员们长期与净化装置“亲密接触”,无论是比赛还是日常工作,他们都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彭维茂是川东北作业分公司参赛团队的教练,此次参赛让他更加注重提升净炼化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让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在他看来,突出解决问题的实效导向,是一种理念的变化、导向的变化。

“净炼化专业人才队伍的茁壮成长,打通了公司高质量发展与技术人才需求的通道,实现供需双方配置。”公司气田开发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强有力的净炼化队伍,助力公司实现天然气净化全流程技术产品国产化,胺液复活技术和羰基硫水解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集团公司上游板块首次实现净化厂“两年一修”。

在比赛中摘得个人金牌的田婧,在安岳油气处理厂扩建VOCs尾气处理装置时,提交初步设计修改意见三版共计30余条内容,在VOCs尾气处理装置施工中提出整改建议并组织实施,新建装置成功投运,气体排放率达标。

成都天然气化工总厂三级工程师张瑞春主导开发盐亭天然气处理厂特殊气体纯化工艺包,突破纯化技术瓶颈,已通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认定。他作为项目经理组织开展的“变压吸附在特种气体纯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川中油气矿仪陇净化厂孙华对该厂参加走岗测评的变电站值班员开展理论及实操讲解,在川中油气矿组织的2021年电工走岗测评中,仪陇净化厂的员工成绩名列前茅。

眼下,以技反哺的成效已经在西南油气田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方面初见端倪。截至今年5月,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790件,申请国外专利30件,获授权专利757件。重点技术领域形成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成果支撑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38项,其中获四川省、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等奖及以上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企业以产促技,人才以技反哺。有了强大人才优势的西南油气田公司,正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当好“顶梁柱”、筑牢“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