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队长的新希望

7月20日,天刚亮,82岁的川西北气矿退休职工刘汉贤早早起了床。这一天,深地川科1井开钻,这也是四川盆地首口万米科探井。

老刘一宿没睡好。打开抽屉,拿出珍藏半个世纪的宝贝箱,反复摩挲已经泛黄的关基井打井现场老照片和当年的《红旗》杂志,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打开。

关基井,亚洲第一口超深井。1974年开钻,1977年12月4日成功钻达7175米完钻,使我国跃入当时世界深井钻探先进行列。刘汉贤正是当时的钻井队队长。

超深井钻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能够打7000米以深超深井。党和国家决定要打一口超过7000米的深井,提升我国钻井工程技术水平。

打超深井要过五关,高压钻头关、高温钻井液关、超深测井关、固井关、材料关,当时整个中国,只有花高价引进的两台7000米钻机。没有经验自己摸索着干,没有物资全国支援,没有技术,各地高校与油田技术专家蹲点井场,开展现场试验。

钻到地下6000米后,刹车毂磨损非常严重,无法刹车。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打顿钻,甚至井毁人亡。

从国外进口的钻机没有刹车毂可更换,进口配件费用高且等不起。老刘和同事们想方设法,自力更生,通过在刹车毂上焊接合金钢焊条,再加工打磨解决了难题,钻机恢复了正常工作。

“现在我们钻机90%以上都实现了国产自主,钢材质量也好,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了。”老刘感慨地说。

关基井足足打了3年。除了技术上的难关,更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给施工作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老刘至今记忆犹新,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钻井,只为了打出“争气井”,向党和祖国人民献礼。一天夜里,暴雨突袭井场,动力设备被刮翻处于瘫痪状态。而此时正是钻进的关键时刻,为了防止钻头卡钻,大家纷纷带上各种工具,跑上钻台喊着号子,冒雨扳动钻杆进行人工开钻,最终化解了险情。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石油不断超越突破,向地球深部进军。新世纪以来,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快速发展,我国油气工程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不断引领清洁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虽然退休20多年,但深井钻探部署每一次突破,都让一直惦记着的老刘欣喜振奋。

“当年,我们技术还不过硬,钻井工艺、工器具、材料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今非昔比,我相信万米科探井一定会成功,有生之年,我一定能看到我国12000米甚至15000米的超深井。”老刘说。(胡文英 刘永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