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走远 从未忘记

一个春日周末的下午,我独自驱车来到位于江油市龙桥村的石油老基地。现已移交地方政府的老基地,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后,已显得破旧,但草木依旧生机勃勃,灿烂的阳光放大了所有细节。

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过它们,身在其中,物我两忘。现在看见任何一件东西,哪怕一片水洼、一块石头,都是如此神秘,如此亲切,如此令人敬畏。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广宁石油勘探指挥部在江油发现中坝气田,于1977年在江油市龙桥村所在地成立了川西北石油矿区,天南海北的石油人聚集在一起,安家落户,逐油逐气而居。学校、幼儿园、医院、消防、公安等机构一个不少;商店、食堂、菜市、洗澡堂、灯光球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昔日的子弟小学,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慢,仿佛可以静止不动:停在空中的蝴蝶,寂静的小草,无声无息的阳光,头顶上一动不动的白云。来到教室门口,才想起从稚嫩幼童到华发已生的自己,仿佛已然听见琅琅书声穿过教室窗门,回荡在校园。读书时,老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那时懵懂,体会不出其间意义。光阴为何物?金子居然比不上它尊贵?流水光阴,我们从少年长成,在岁月中慢慢体会领悟,而这时,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和心性。

抚摸教室的门窗,仿佛揉搓一件老玉,温润着心底流年的沧桑。一把空椅子在讲台上安详地坐着,落尽铅华,纹理斑驳,映照出过往,有树的姿态与坚强,芬芳着曾经涌动椅间的风雷。空椅子,用四足托起一生的厚重,又让我想起那些教过我的师者。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我的儿子在这里读完小学。时光流转,岁月变迁,2008年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他,如今已长大成人。走到他就读的教室门前,就想起了14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他在一篇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们90后,虽然不幸经历了这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有的甚至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我们是震不垮的一代,是坚强勇敢的一代,是懂得感恩的一代,是舍己为人的一代。在我们这一代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是啊,90后是震不垮的一代,如今他们都在新时代奋勇拼搏,用青春书写美好未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文化娱乐活动的单一,川西北石油人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也自成一景。

你舞一把扇哟,我吹一支笛;你画一幅画哟,我唱一段曲……在川西北石油文化宫广场,秋天的夜晚显得格外迷人。精彩的才艺演出,把石油居民吸引得里三层、外三层,舞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节目都是石油矿区里“东家阿嫂”“西家小妹”自编自演的。看,最前面那个领舞的,不就是石油片区音乐舞蹈协会副会长王瑜泉吗?她们6个人,把一曲《吉祥瑶》舞得神韵十足,让人惊叹!那个独唱的女子,不就是在全国行业歌手大赛上得过奖的文蜀超吗?一曲《望月》,勾起了在场许多人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人才,在来自天南海北的石油人里多着呢,端出一台节目真是“小菜一碟”。也正因为好看、好听、好玩,上到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下到蹒跚学步的小弟弟、小妹妹,都赶到了现场。越来越多的石油人确信,利用闲暇时间唱歌跳舞,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轻松一刻,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不无裨益。那时,矿区歌舞厅也成了石油人夜生活的一个好去处,潇洒舞一回的不仅只有年轻人。

工人师傅们一起下班从机修厂有说有笑出来,如潮的中学生跨过“302”铁路、走过“武引河”爬上子弟中学所在的小山坡,谁家安上了座机电话、买上了“背投”彩电……行走在石油基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在脑海中重现。

后来,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与汶川直线距离仅110公里的江油市川西北石油片区办公场所、生产生活区域也遭受强震突击,4个生活基地,25个生活小区112幢楼房不同程度受损。当年经集团公司批准立项,开展了四川油气田江油生活基地灾后重建,于2012年建成了拥有住宅4622套的中油涪滨花园。

如今,让我们津津乐道的石油老基地就如盐调百味,它让所有的话题变得有滋有味。

生活在日新月异中发生着变化,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每一段经历,都是珍贵;每一段旅途,都值得回忆。(廖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