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有水平
“每一方气都很重要。”这是柳水平的口头禅。
柳水平是川西北气矿广元采气作业区双鱼石中心站站长。担任站长22年,他参与各种急难险重任务500余次,排除隐患和故障近1000次,所在片区挖潜提效增产累计30万方。
他沉稳话不多,遇事爱琢磨,干活有股子牛劲。工作29年,他练就了一双能辨识井站疑难杂症的“火眼金睛”。久而久之,柳水平就变成了员工口中的“有水平”。
企业效益好,员工才能更好
“柳站,气井出水了,分离器液位降不下来。”2月16日,柳水平带队刚排除双探1井井口翼阀故障,话筒中又传来采气工常龙急促的声音。“立即进行排污旁路排液,控制井口针阀开度,避免分离器‘翻塔’。”柳水平及时下达指令。
“翻塔”是行话。分离器排液不及时,超过临界高度,会造成液体进入下游流程。
“控制后,水带不出咋办?”常龙问。“以前大水一出,稳产1至2小时,油压下降快,产量就很低了。”柳水平说道。
“能不能既控制产水量,又不降产气量呢?”“怎么操作控制,控制参数多少?”一个个想法在柳水平脑海涌现。
目标明确,说干就干。春节刚过,柳水平连续一周开井蹲守,现场操作分析参数,对比开井制度效果,摸索最优临界点,总结出阶段性定压、控水的生产制度,稳产时间延至3.5小时,每次增产气2000至3000方,产水量降低13方。
“一季度,双探1井累产天然气20.51万方。”柳水平自信满满,“这口井还有优化潜力,我们的目标是力争‘自动开关井+定期带液’生产模式,最终实现常开制度。”
柳水平表示:“企业效益好,员工才能更好,采气工的责任就是要想尽办法多产气。”
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带好队伍
柳水平有“两牛”,一是标准严,二是认死理。
长期在野外一线,他的工装比别人的脏,脸比别人黑,遇事亲力亲为,急难险重冲前面。
2018年,柳水平主动请缨到离家更远的双鱼石区块,支援新区建设。他积极摸索“一超两高气井”生产规律和自动化、数字化工艺,尽快掌握关键环节,总结新井投运经验。
2019年底,双鱼X131井一次投运成功,日配产55万方,成为当时片区的气井王。柳站长担任开井组长,坚持每半小时报资料,“开井前3天,他只睡了2小时。”侯曲回忆,“早上6时不到,柳站长和同事就开始清洗分离器液位计。”
为开好每口井,柳水平和技术干部一道,坚持人到井场、心到井筒、思想到地层,以“一井一策一制”的特殊护理制度优化生产,为气矿“老井挖潜6000万方,助力上产200万吨”目标贡献力量。他说:“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带好队伍,和大家一起干活我心里踏实。”
双鱼石首站中心站作业区驻站第三党支部书记李司杰说:“到现场接柳站长班时,看他满身疲惫,让我感动又敬佩。”
把所学传授他人,是责任更是荣耀
善于发现、培养和启用新人,这是柳水平的作风:“双鱼石要‘长寿’,提升员工技能素质是关键。”
双鱼石建设初期,柳水平担任开井培训营总教练,先后培养2名副站长、7名小组长,输送大批技能人才和操作骨干。他的班员个个都能胜任新井投产的工作。
“柳站长多次找我谈心,要培养我当副站长,这对我激励特别大。”副站长葛浩说,自己的转变和进步就连父母都十分惊讶。
“我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柳站长这样的人。”提起师傅柳水平,采气工冯小平深有感触,“师傅喜欢带我到现场操作,这样的‘小灶’让我收获很大。”不到3年时间,冯小平已顺利通过中级工考试。
春分时节勤耕耘。让柳水平倍感自豪的是,经过25小时连续奋战、50余次调节节流阀,最终还是让他找到了生产动态平衡点,双探3井这口间开井再度实现常开。
全年增产36万方,降低乙二醇消耗36吨,节约燃料气6万方。副站长侯曲扳着指头算账:“没有柳站长用心摸索,反复试验,双探3井就没有今天。”
4月5日,柳水平在双探1井现场开展“转观念、勇担当、新征程、创一流”主题宣讲:“双鱼石区块生产井17口,产量占气矿半壁江山。”
井站大门前,一条标语格外醒目——以滚石上山的韧劲保障双鱼石“压舱石”长期稳产。(唐远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