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里那劳动所散发的热量

简短说明
作者以回忆的时间为线索用丰富的细节描写,通过三个故事,向读者展示出石油人冬季保供的责任心、使命感,是一篇很好的反应基层一线的纪实散文。

寒夜里那劳动所散发的热量

转眼又是冬季。本是万物休养生息的时节,可把能源保供作为头等大事的石油人却比平时更为忙碌了,我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也不例外——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生产一线,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去记录那一幕幕奋战在严寒里的火热,并为施工人员递上一杯杯热茶,说上一句:“辛苦了!”

这是我多年来的工作习惯,说起这个习惯,就不得不提到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领路人——老徐。

第一次见到老徐,还是在2006年的11月。

彼时,我还是一名管道安装电焊工,跟着作业队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参加苏里格气田会战。

在项目部派来火车站迎接我们的人群中,老徐让我印象深刻,只见他胸前挂着相机、肩上斜背着挎包,并不时给我们拍照。通过介绍,得知他是单位派驻在陕蒙片区的新闻宣传干事。

由于投产保供的任务迫在眉睫,到达榆林的第二天,我就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而老徐端着相机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施工现场。

记得那是一个寒夜,苏里格气田第一处理厂的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毛乌素沙漠里滴水成冰的严寒,也丝毫不能阻挡施工人员高涨的热情。

我照例因为工作错过了饭点,在完成一道焊口以后,我端起早已冰凉的饭菜,可冻僵的手怎么也拿不住筷子。这时,我的身后传来了相机快门的“咔咔”声,回过头,只见老徐放下相机,打开随身携带的暖水壶给我倒了一杯热茶:“辛苦了,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温度从茶杯传到了我的手中,又传到了我的心里。

那晚,我和老徐聊了很多在施工现场发生的故事,直到他的笔记本记了满满几页。

临走时,老徐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道:“万家团圆的灯火因我们而温暖,坚持!”

几天后,一篇由老徐署名,题为《为了万家团圆的灯火——苏里格气田冬季保供工程施工现场纪实》的通讯登上了相关刊物。文章里,好几则故事来自于对我的采访,而所用的配图,正是我在施工现场吃饭的照片。同事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对老徐的佩服和感激,那杯热茶不仅迅速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还让我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或许是受到了鼓舞,向来爱好写作的我便尝试着拿起了笔,将工作中一些感人的故事写成新闻稿件交给老徐,由他代我投稿;而老徐也会经常到施工现场来和我讨论新闻稿件的撰写。一来二去,由我和老徐联合署名的新闻报道就经常出现在各级刊物上。

2013年9月,单位决定让我转岗质量管理,并兼职新闻宣传工作,我在完成质量工作的前提下,也会偶尔跟着老徐到各个施工现场进行采访。

第一次外出采访,也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我和老徐驱车赶往陕西省靖边县的一座天然气净化厂的维修改造现场。刚一下车,零下十二三摄氏度的低温就让我俩赶紧裹紧了身上的棉衣。只见现场一台台高耸的净化设备似被寒风吹得光秃秃的胡杨,让忙碌在其中的“石油红”格外显眼——结晶塔下,三名施工人员正合力抓紧粗大的扳手,与阀门上的螺栓较着劲;管廊架上,电焊工擦了擦护目镜上的雾气,又往焊把钳上夹了一根焊条……劳动散发的热量,在冰冷的空气中升华为水蒸气,把整个施工现场蒸腾得一片火热。

老徐示意我赶紧拍照,他则拿起暖水壶倒上一杯热茶,递给了一名刚从设备基坑里走出来的技术员:“辛苦了,喝杯热茶歇口气吧!”技术员摘下满是冰碴子的口罩,感激地喝了一口茶水,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受冻不算啥,这座净化厂可是这边能源保供的主力,必须确保改造工程如期完工……”

在返回的路上,老徐一边整理着采访笔记,一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奋战在一线的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我们在采访的同时,还要怀着理解和感激的心去鼓励他们。

2019年8月,我终于转岗成为一名专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就在那年冬天,我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采访,一条集输管道因年久失修发生了泄漏,采气作业区立即关闭了方圆数公里内的所有气井,但供气不能久停,管道必须连夜抢修。

接到指令后,我和老徐跟着施工机组的员工们一起,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赶赴现场。

那晚,北风拼命地嘶吼着,雪大得让人辨不清方向。员工们拿起铁锹就开始挖掘管道,我和老徐则为他们做好各种后勤保障。

为了尽快恢复供气,每个人都倾尽了全力,棉衣里面早已被汗水湿透,一停下手里的工作,就是刺骨的冷……

还好,泄漏点很快找到了,氮气置换、切割加工、换管焊接……当恢复供气的时候,天刚蒙蒙亮,风雪是什么时候停的,没人能说清楚。

就在大家累得不愿动弹的时候,老徐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热茶。“老徐,今天多亏有你俩在啊,一会儿你要怎么采、怎么访,我都配合。”机组长的一番表态,把所有人都逗笑了,大家似乎忘记了疲倦。

2020年3月,老徐退休了。在送别之际,他握住我的手一再叮嘱:“我们的任务不光是采访,还要多鼓励和支持施工一线的兄弟们。”刹那间,我和老徐每次到现场采访的点点滴滴一一浮现在眼前,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能连连点头。接下来的几个冬季,我无一例外地奔波在各个施工一线,在采访记录之余,总会向一线员工们送上一杯热茶,说一句“辛苦了”。

前不久,单位派来一名年轻人充实到我们陕蒙片区的新闻宣传队伍。他勤奋好学、热爱写作,我从他身上仿佛看到了17年前的自己。又一个冬夜,我带着他走进了绥德天然气处理厂的施工现场,看着他迫不及待想要端起相机的样子,我欣慰一笑,把装满热茶的暖水壶递给了他……(杨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