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乱象丛生 齐发力回归正轨
近日,研学游“霸踞”暑期档,堪称文旅届的“新顶流”。随着研学市场的逐渐走热,各种乱象随之而来,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在暑假研学“热”的背后,应该多一些“冷”思考。
研学游,顾名思义,在游玩中研究和学习,强调学习感、体验感。如果“游而不学”,显然与普通旅游无异;如果“学而不游”,则与待在教室无二。研学游注重的是在游玩中研究和探索特定领域或主题的过程,可谓是一场内涵丰富的实践之旅!
在政策红利以及市场扩容的加持下,研学行业被激发出更大的市场需求,研学之热随之逐渐升温。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研学旅行的热度再一次被激发。因此,众多企业、机构都盯上了研学旅行这块大蛋糕,经营主体数量激增,大家争相布置研学旅行赛道。正是大量营利性机构的介入,为之后研学市场的漏洞频出埋下隐患。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报名各类研学旅行,然而部分高价研学旅行项目的背后却问题从生。有家长反映:有的天价研学团以名校游为揽客噱头名不符实,“深度参观”变“拍照打卡”,“学者讲座”变“校外合影”。有的研学项目无“研”也不“学”,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还打着研学的幌子漫天要价、收费不菲。有的研学团管理无序,研学导师资质难辨,将学院带到场馆门口一放了之,后勤保障令人担忧。不仅仅只有家长、孩子深受其害,就连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秩序都遭到破坏。7月24+日,北京大学校友网对校外研学团队违规入校行为进行通报,并关停相关违反规定的46"名北大校友的校友预约系统使用权限。北大的这一次出手既是整治,亦是警醒:一来排查打击了一批与“黄牛”勾结的校友,并对其借预约机制牟利的行径进行警告和震慑,传递出维护规则的鲜明信号,二来提醒广大家长,要仔细甄别“挂羊头卖狗肉”的不法研学活动。
不仅如此,一些研学团的所作所为甚至触犯法律底线。例如研学项目货不对板等,在一定程度上涉嫌虚假宣传,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对学员安全保障义务的疏忽而导致的事故,更是越过法律红线造成双方的巨大损失。学员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同时,也影响研学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研学“热”的背后,我们应该多一些“冷”思考,面对当前良莠不齐的研学市场,社会各方该如何破局?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消费者、经营者、监督者、共同创造。作为消费者,家长不妨调整好心态,不盲目跟风,不过度焦虑,研学旅行固然具有吸引力,但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尊重其意愿合理规划一个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暑假生活。研学旅行信息纷繁杂乱,家长要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在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果敢维权。作为经营者,研学旅行机构应遵循教育初心,不能偏离教育轨道,注重寓教于游,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研学体验。并且要立足本地资源,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品牌,提升研学旅行的吸引力,起到促进实践教育的作用。作为监督者,相关监督部门应该“乘风亮剑”,针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研学游”,加强对行业和研学机构的监管和管理,保障学员的安全和权益。
对于研学乱象,社会诸方不做冷眼旁观者,为已经“严重超速”的研学行业及时“刹车”,将他们“带回正轨”。只有做到这些,青少年才能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研有所得、学有所悟,研学行业也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继续造福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