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吧》:少年和麦子的双重成长
少年和麦子的双重成长

起初这是一个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劳作纪实类节目,现在却成了众多大学生的“电子榨菜”,《种地吧》到底给年轻人种下了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出圈呢?刚开始我只是偶尔刷到视频,观看时也没有带着很高的期待,以为是传统老套的慢综艺,各种台本加持、摆摆样子,但看了几期后,我跟大多数网友一样完全改观。10个来自娱乐圈的“小糊咖”零片酬、142.8亩的土地、长达190天的录制时长、破旧空荡的房子,这个节目凭什么在一众综艺中火出圈呢?
因为它让未曾下过地的我们相信土地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中国》里写到: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也是万物的归宿。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而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即使是出身农村,大抵也只见过土地,真正体验过耕作的人想必少之又少。“因为大家离开土地,所以我们决定走进去;因为土地上很少有年轻人,所以我们让年轻人去种地。”总导演杨长岭在采访中说。杨导从《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中得到启发,结合中国农耕文明制作了这档综艺。节目立意足够正能量,符合国人的乡土情怀,更是打破了当下综艺清一色“玩乐”现状,打开了格局,展现出更广阔的空间。它创新、大胆、接地气,不仅首次将农耕题材作为真人秀重点,而且少年们真的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考证,许多看综艺的年轻人也从中学到了有用的知识,真切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力量。它的高度、深度和温度值得这样的热度。
因 为 它 让 真 人 秀 不 再 只 是“秀”。《种地吧》这个名字最开始出现其实是在脱口秀演员庞博的段子里,“朋友最近在筹备新节目,名叫《种地吧少年》,是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男生,在一篇荒芜的土地上,用 6 个月的时间种出 1 万斤粮食。”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没错,就是这样一档在无数质疑声中诞生的节目,最后入围了白玉兰最佳综艺、豆瓣评分 9.0、央视点名表扬,庞博也作为嘉宾来到节目为少年们送温暖。光鲜亮丽的妆发、治愈舒适的田园风住宿、干活五分钟闲聊两小时……那些网友准备吐槽的话题都没有出现,镜头真实地记录了 10 位少年将所有带来的衣服鞋子闲置,睡着摇摇晃晃的上下床,纯手工制作家具,每天在地里连续干上十个小时,回去时灰头土脸,最后与土地完美融入,被网友认证为农民。他们不炒话题、不制造节目效果,“正片+短视频+陪看直播+带货”的新思路不仅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也让观众们能够实时了解到种地情况和动向,打破“虚假作秀”的质疑。养成式、真实感、反差感满足观众的审美价值观,缓解了我们对千篇一律套路模式的视觉疲劳,是真人,但不“秀”。
因为真诚永远最打动人心。100 多天的耕耘,作物在成长,少年也在成长。他们不再一窍不通、无从下手,而是能够合理规划、请教老师及时改进方法。雨雪交加的天气搬了 30 吨化肥后的欢呼,和师傅意见相左坚持己见被网友谩骂的少年锐气,洁癖队长为母羊接生被生命震撼而流泪,长时间呆在大棚而呼吸性碱中毒……每一幕都是少年勇气和热血的见证!他们日复一日想办法修渠通沟,从细皮嫩肉到皮肤黝黑、满手老茧,没有一人当逃兵,他们眼里有活、坚持到底,也利用受过的教育和知识科学智慧地去解决遇到的难题。在等待麦子成熟的过程中,他们也养鸡养羊、种花种菜、注册农业公司。有时候一个晴天能解决很多困扰已久的问题,所以他们的公司叫“十个勤天”。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少年的真诚让我笑中带泪,那份锐气和偏执也曾让我感同身受,常听爷爷奶奶讲述耕作不易的故事,总无法真正理解,但这些镜头和画面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以前的我回头看是一片虚无,现在的我回头看是九个兄弟,是后陡门的夕阳,是翻滚的麦田。”当秋风扬起麦浪,夕阳拥抱大地,后陡门的一切都见证了少年把荒芜变成爱的家。《种地吧》的出圈,改变了十个少年的命运,让他们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谊,也带给了年轻一代的朋友们更多灵感,或许回归土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节目完结了,但少年的奋斗史还在书写。(文章选自首届“蜂巢杯”校园新闻采写大赛获奖作品)page1_00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