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国际传播“打铁还需自身硬”

       未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智库的建设,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对话沟通交流十分必要。走出去是有效果的,对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沟通和交朋友是有作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对美西方国家和特定地区的智库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知己知彼。

  我认为,中国智库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传播问题。

  一是库多智少。这个问题在近几年有很大改进,但仍然存在。中国智库越来越多,实际上真正的研究人员和产品没有大幅度增长。有些智库的专家是一个人身兼多职,不利于智库的良性发展。从体系性来看,提升国际传播需要更多的智库人员,包括更多的老专家带着中青年学者共同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解读文献多,而走出去较少。只有多走出去,才能更多了解一线的现状。特别现在需要重点加强区域国别的研究。目前,我们对区域国别的研究仍然处于不够了解的阶段,需要在当地能够有经营,或者做一些田野调查。只有长期扎根于一个对象国,才能对对象国拥有深入具体的研究,才能生产更多有效的内容。

  三是有效的系统性研究非常少。我们要做一些实质性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每次美西方国家在舆论传播上恶意攻击我们之时,我们是否能在思想和内容上提前有所储备,并在第一时间拿出具体的应对方式和方法?这些内容的细致研究目前较少。要想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就必须有系统性规划。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越细致越好,最好能够挖掘到一些最细节的内容,研究清楚这些细节的、具体的内容,对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取得公信力、正面影响力是很有帮助的。

  有关中国智库的应对之道,我认为有几个特点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里有两点,首先是渠道的问题。传统媒体平台CGTN在海外的受众仍然远远不够,需要继续下大力度,做足功夫,扩大影响力。另外,中国主要的互联网平台比较难走出国门,海外互联网舆论传播平台基本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中。现在唯一走出去的平台是Tik Tok,但由于Tik Tok运作模式有别于抖音,因此要让它发挥巨大作用,可以说存在很多实际困难。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平台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海外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舆论主战场要有主力军。面临美西方国家的抹黑,中国的智库能否及时站在主力军的位置上进行有力的驳斥,非常重要。

  三是新领域要有新办法。这些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一些老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我们要有更多的办法使智库产生更多有效的作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国际形象。只有我们的智库真的拿出来内容生动、翔实的好产品、好思想、好实践,才能真正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才能作出中国智库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