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达团队与杨贞标团队合作揭示胞外生长素新受体

      本报讯(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11月17日,我校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徐通达团队与杨贞标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细胞》(Cell)杂志发表题为“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即“生长素结合蛋白ABLs和TMKs激酶形成共受体感受胞外生长素”)的研究论文,这是我校继徐通达团队2019年、杨贞标团队2021年分别在《 Nature》上解析生长素-TMK信号途径后的又一重大进展。

      该研究揭开了植物细胞如何感受胞外生长素信号的神秘面纱,阐释了细胞膜共受体复合体传递生长素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领域的重要发现。

      生长素是植物中最早发现也是最核心的激素,因其促进生长而得名。近百年的研究证实,生长素参与调控植物几乎所有的生长发育过程。此外,生长素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作为生长调节剂来提高园艺和农业上的产量,也作为除草剂来控制杂草。

      生长素作为一种天然的小分子化合物,其复杂多样的生物学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植物细胞表面是否存在一类蛋白,可以直接识别结合生长素分子,从而启动生长素反应,一直是生长素研究领域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手段鉴定到了两个新的生长素结合蛋白,即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这两个蛋白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间隙中,当生长素出现的时候,可以诱导该生长素结合蛋白和细胞膜上的一个叫TMK的蛋白激酶形成蛋白复合体,然后这个共受体复合体可以激活一系列胞内相关蛋白,从而将胞外的生长素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最终调节植物细胞形态建成,如下胚轴快速生长、叶片发育、根的向重力性和结实率等生长发育过程。

      这一重大发现为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通过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我们可以对植物生长素调控网络进行工程化改造,通过调控细胞外受体的表达水平或结构,精确地调节植物对生长素的响应,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如水稻常因天气等外部原因倒伏,严重影响产量,甚至可能绝收。通过减弱生长素的作用,可以在不影响结实率的前提下,让水稻长得更矮,根茎更结实,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受益于这一研究成果,将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