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沾着泥土 心中装着民情

访2022年度全国最美科技小院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林文雄

      本报记者(21风园 徐卓 22自然 张清瀚 20文管 洪馨茹 21旅管 周帅波)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现担任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等多项学术职务。先后获得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优秀教师等诸多称号。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3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带领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获得2022年中国科协最美科技小院、福建省优秀科技小院称号。

      谈起新时期教师的职责,林文雄表示:“大学老师既要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也不能忽视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其他重要职责。”从教几十年,他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同时坚守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重要使命。

实践真知 与农为友

      “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社会服务必须和产学研相结合。”林文雄讲述道,他认为科研目的在于应用,科技最终服务生产。随着科技小院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林文雄带领学生在南平、莆田、泉州等地,通过成立科技小院,让大学生们与田地中的农户们一同劳作,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研和农技服务。

      “如何给予农民更多的指导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林文雄如是说。面对这一问题,他时常带领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们活跃在种植基地,解决农民生产问题,零距离服务农民,让农业科技服务更有时效性和长期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户收益,在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的实践中,他带领研究生立足当地稻米种植优势,挖掘农业功能多样化特点,探索以水稻为主线,培育稻米加工、研学体验、自然教育和休闲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副线的浦城再生稻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林文雄表示:“技术人员、农民、企业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能够加速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农民零门槛得到资源与技术。科技小院是实现三者连接的平台,研究生是连接三者的纽带。”

      同时,林文雄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农户开展生产。“目前职业农民越来越少,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有责任去教授‘新农民们’专业知识。”最初,农户并不信任林文雄,在一次田间走访中,一位农户拿着作物来询问该作物出现的状况是否是一种病态,林文雄仔细观察之后,笑道:“这不是病变,是低温引起的。”农户大吃一惊,没想到大学教授对实际生产如此了解。慢慢地农户们开始信任林文雄,按照他的指导组织生产并不断实现增产增收。每逢他外出实地考察,农户们总会热情地邀请林文雄到自己的家中做客。

      科学种粮,科技助农,助力乡村振兴是林文雄不变的信念,“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深入基层去帮助农民,真正做到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谈到乡村振兴林文雄讲述到,今后将继续带领科技小院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稻”路漫漫 上下求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产量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解决福建水稻种植中因地理因素导致的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劳动力流失问题,减少劳动力投入的同时让水稻亩产增加是林文雄一直思考的目标。据悉,林文雄带领团队成员自2010年以来持续开展机收再生稻的研究工作,建成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三保两促一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其中“三保”指“保根、保芽、保稻桩”,“两促”指“促再生分蘖、促熟期一致”,而“一攻”主要为“攻亩产超吨粮”。该体系使机收再生稻再生季亩产大大提高,连续七年实现机收再生稻一种两收亩产“超吨粮”,2021年再生季产量达619.20公斤,创全国纪录。

      在该项技术攻关过程中,林文雄团队也遇到过许多困难。“水稻收割机的两个轮子面积大,轧过去就要减产20%到25%,还会影响水稻的品质。”林文雄回忆道。为了攻克再生稻机收“低产”难题,他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反复测产试验:先是对水稻再生资源利用过程及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然后在茎鞘干重、头季稻茎秆厚度等方面筛选出适合不同光温资源区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低节位强再生力品种,同时团队设计通过环形收割减少碾压带来的损失。此外,团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水分不足会导致水稻过度分蘖进而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对此林文雄带领团队重点攻坚,采用增加田间水层的方法防止稻苗后期脱水。通过多轮实验并进行大田生产验证,团队分析总结水稻分蘖前后的不同时期的研究数据及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根芽同生、以根促苗”的保根促蘖水肥运筹技术,即浅水栽秧,湿润立苗,薄水分蘖,在有效分蘖期提供了充足且适宜的水分,大幅度提高了再生分蘖数。

      尽管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林文雄仍在“跋山涉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林文雄计划从育种入手,进一步实现从创新培育到高产倍产的提升,坚持“在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提高”,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杏坛耕耘 以德育人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深刻的科学知识和人生道理。”是学生们对林文雄的评价。林文雄主要讲授生态学,他在课堂上用富有动态与画面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知识。“在讲述迹象时,我谈到毛主席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告诉同学们这便是群落结构,也是季相。”林文雄表示课堂是“教”与“学”的相互配合,这不仅是教师知识的输送,更是学生理解的深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深奥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林文雄对研究生要求严格,实验中的一点偏差在生产中就可能极大损伤农民的利益。当学生的实验中有小错误或达不到要求时,他都会要求学生重做。

      学业上是严师,生活中则是长辈。林文雄会主动关心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让学生拥有完整的性格,不断地完善自己,让他们真正拥有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素质。”在他看来,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文学知识需要全面提升,不能重专业轻文学。平日里,林文雄会将自己的诗词作品与学生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文学方面的兴趣。在他的引导之下,学生们开始在班级群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欣赏。“文学上的交流是格外浪漫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沟通,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师生之间的氛围也更加和谐有趣。”林文雄解释道。

      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林文雄培养出了许多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授等各类人才。“独立寒冬看劲竹,饱霜宿雨韧青如。问君何愿勤中老,乐为来春护笋出。”林文雄声情并茂地朗诵道。正如诗中所言,他愿意守护代代春笋发芽,同时他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如劲竹般拥有虚心、坚韧、正直的品格,无畏严寒酷暑。“培养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生,是我在教师生涯中最大的欣慰。”在谈及教学感想时,林文雄自豪地说到。他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培养好,让青年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塑己成才,让人民信任你,让祖国挑选你。”这是林文雄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期待。在未来,他会继续带领学生针对农业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攻关,把科研做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帮助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多维度开展科技助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林文雄(右一)带领科技小院学生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