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那颗赤子之心
——读郑荣平老师《青春是一个多彩的梦》有感
在读郑老师《青春是一个多彩的梦》前,我也向学校投稿了校庆征文。
写征文的途中,我写得磕磕绊绊,写到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文思枯竭。写完后,我来回梳理了一遍,刻意添加了几句华丽的辞藻。
截稿日期前,我将这份征文提交。
后来,在选登的校庆征文中,我看到了郑荣平老师的《青春是一个多彩的梦》。
郑老师征文的语言很平实,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文章开头的第三段相较于其它段落比较长,透过那几乎占满一面手机的文字,我仿佛也亲身经历一般,很遗憾,很遗憾。
回忆起第一年的时光,追剧、音乐、歌唱,郑老师说得简洁精炼,透过那每一帧画面,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武侠满天飞,是朋友之间流行“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邓丽君的歌声悠扬动听。
郑老师说他们去爬山,去看日出,去借相机,去骑自行车,去看土楼……同学之间不仅有纯洁的友情,也激发了爱情的力量。女生魅力,男生帅气,追求上进,令人羡慕,我浸在他们青春的欢乐中。后来,那道透露着愉悦的声音戛然而止,学业带来的压力伴随着那短短的一句“龙岩师专升本无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期望破灭了,他是遗憾的吧。
最后一学期的开学初,他们去长汀实习。从1987至今,36年的光阴,郑老师仍然记得长汀客家人好客、长汀米酒好喝,清楚每一位老师的名字。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一晃而过”。时间成功带走了所有,却没带走郑老师那颗“青春之心”,一直充满希望,没有变化。
读完了这篇文章,它给我的触动很大。或许是因为郑老师写下的文字力量强大,“件件清晰”,透过手机传给了我;或许是因为我也投稿了征文,情感描述得却不如郑老师浓烈;或许是因为“唯有一颗青春之心,一直没有变化,充满希望”。那从什么时候起,我的那颗青春之心变了呢?我知晓郑老师所说的青春之心不是我下文所阐述的含义,但我透过他的文字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从什么时候起,我写作的那颗赤子之心变了呢?我开头评价“郑老师征文的语言很平实”,没有华丽辞藻的文章却传递给我浓厚的情感;而我却在投稿的征文中刻意附上几句所谓的“好词好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记录的文字已经没有那么纯粹——大概是从上学我所认为的好词好句拿高分开始吧。起初,我背诵好词好句是为了“修饰”自己的情感,修饰这篇文章;渐渐地,变为了“增添”不必要的东西、提高分数。“写作”从最开始的写日记,到后来的写作文、写考场作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那颗写作的赤子之心变了,我的文字愈来愈配不上自己的情感,脑中的想法愈来愈不好写下来了。
那天,德民老师让我“具体说说怎么感动了”,我无数思绪涌上心头,却无法抓住,无法描述,无法写下。
时光荏苒,从那颗写作的赤子之心改变开始,十年一晃而过。可能当初觉得要记录下来的那种“天塌地陷”的感觉已经不那么重要,可我仍然怀念当初怀着赤子之心一字一句写下那些文章的自己。
那颗写作的赤子之心,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