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之旅,火炬之光——访我校研究生支教团
■许登婕 蔡楠晞 潘雅鑫(本报记者)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02年,21年间总计派遣187名免试硕士研究生志愿者深入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等地开展支教工作。支教团始终坚持“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秉承“责任与使命同在,青春与理想同行”的支教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当地群众最欢迎、当地政府最放心的支教团之一。
环境之变,蓄光欲耀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支教团跨越两千多公里抵达甘、宁地区。较为干旱的西北与温暖湿润的福建不同,黄土是这片土地的“主宰者”。两 地气候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支教团有许多成员是福建人,总有人不习惯西北的 饮食:西北嗜辣,饮食清淡的成员在吃饭前需要 先把菜在清水里“涮一涮”;西北进食牛羊肉,不 吃牛羊肉的成员难以适应肉菜的口感。为期一年 的支教之旅难免要面对环境转换的不适,即便如 此,当谈及去西北前的内心状态时,支教团成员的回答皆是:期待!
成员林昊元在本科低年级期间就萌生了加入师大支教团的想法。在他大一、大二学习期间, 国家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其学院 开设了多项有关扶贫协作的社会实践,正是在这 个时候,林昊元开始接触扶贫相关工作。“社会实 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西部现实的困境和发展阻碍。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想要为西 部尽一份力的想法。”最后在学院学长的介绍下, 他如愿加入了福建师大支教团。不同于林昊元的经历,成员陈俊杰的“引路人”则是身边的亲人,“我的舅舅参与了西部计划,并在西部支教,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于是,一颗建设西北的种子早早地在他心中埋下,在了解到支教团后,种子开始萌芽生长。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一群有志向的人在同一个目标的驱使下从四面八方聚到了 一起。
前往西北地区之前,支教团成员更是经历了多重培训。大四期间,他们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参与了教育初心、教育模式、新媒运营宣传等模块培训。不仅如此,在正式参与支教之前,他们也参与了全国性教育培训,对保护环境、乡村振兴的 实践与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2022年7月末,宁夏小分队提前抵达固原市开展“七彩假期”活动, 带领当地孩子开展学古诗、讲人物故事、唱民歌等,拓展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
2022年暑假期间,第24届支教团成员正式开展支教。出发之前还经历了少许波折,甘肃分队的李钰琛谈到:“因为去年到甘肃支教的出发通知很紧急,所以我们的教学安排仅是在紧急线上交流之后得到的一个初步方案。”在没有抵达支教地前,成员们对所有的情况都是了解不充分的。但是一整年的筹备使得支教团成员们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并不会有太多的障碍。所以当我接收到出发通知时,心中的期待是占更大一部分的。那时的我从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都是怀着憧憬。”李钰琛语气中依稀可见当时的兴奋。
育人之心,灼灼生辉
宁夏固原杨郎小学一年级二班的课堂上,沈宇晖在用一张中国地图给大家讲授地理知识,孩子们都很好奇宁夏和福建在地图的哪个位置。他们想知道老师在哪里生活,又是从多远的地方来到宁夏。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宁夏则处于西北腹地。“中国好大呀。”孩子们惊叹道。沈宇晖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读书,以后就可以考上不同地方的大学,去不同的地方生活。”
沈宇晖是支教团宁夏分队的党小组组长。年幼的孩子们也许还很难理解,但无论如何,他想让孩子们重视读书的意义,不要放弃受教育的机会。“育梦育心,让甘宁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拥有对未来的憧憬并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支教团始终追求的目标。同为支教团成员、宁夏分队的陈俊杰说:“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能看到的只有被水井限制住的那片天。而我们的支教项目就是要把孩子们带出那口水井,让他们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空。”
来到支教地区后,支教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当地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学生学习环境的艰苦。在一个班级的学生里,拥有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家庭屈指可数;学校更是缺少开展全方位素质教育的设备和师资。在诸多限制下,孩子们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爱与关心,进行细心地引导思考、监督和鼓励。了解情况后,支教团决定“融学于趣,寓学于乐”,他们力求以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能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地理题中分析本地泥土吸水量的折线图时,支教团成员给孩子们举了宁夏硒砂瓜的例子——硒砂瓜很甜,但种植硒砂瓜加剧了本地的水土流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浪费。孩子们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中更熟练地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认识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这些在教学方面的细节与重点,成为了支教团届届相传的锦囊妙法。
除了日常教学,支教团成员还为孩子们设计了许多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2022年下半年由于疫情原因,甘宁当地部分学校采取了封校措施。陈俊杰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封闭而沉闷的宿舍环境,以师大校园里的“校园生存挑战赛”等活动为灵感,设计出了挑战活动,在比赛中途给孩子们设置各种题目。甘肃的冬天天气寒冷干燥,比起往常冬日的冰冷、安静,这样的活动让校园变得热闹而温暖。支教团成员在支教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渐渐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都很喜欢你们!”支教学校的老师常常对支教团成员们这样感慨。孩子们喜欢和这群支教老师待在一起,不仅因为他们活泼年轻,更因为他们带来了“山那边”的风景。在甘宁地区支教的所见所闻,也让成员们坚定了信念:教育绝不仅仅只是追求成绩。由于教育发展水平的落后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开展支教服务的一些中学里,全校每年能参加高考并考上二本大学的毕业生只有几十人。多数孩子的最高学历就是高中毕业。在支教团开展的职业教育课上,孩子们能想象到的未来,是“在家里种地”、“出去打工”。支教团成员们知道对这里的很多孩子来说,高考不是他们的出路;但是他们要让这里的孩子们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给孩子们“只要努力,就可以走得很远”的希望。
在一年级二班那堂讲解中国地域知识的课上,沈宇晖对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记住,生活不是只能在这个山脚下。老师也许不久后就要离开,但如果几年后还有机会联系上你们,我希望看到42个人都还坐在教室,安安静静地写着练习……”结束后,沈宇晖如往常一般走出教室,一个坐在教室最前排的小女孩追着跑过来,小声地对他说:“老师,我以后考上大学了,能来海边找你玩吗?”这一句话,令沈宇晖难忘。
聚光之志,辉亮山原
在西北山原,有一群和东南滨海学子一样日夜奋斗以期逐梦未来的勤勉少年。然而,横亘在眼前的现实是他们仅够满足温饱的开支。这些孩子是万千西北落后地区的勤勉少年缩影,在那条通往美好未来之路的第一座“大山”就是“经济困难”。
然而,早在二十多年前,福建师范大学就注意到这座需长期付出才可铲平的大山,但福建师范大学支教团每年都在以接力形式担起这份“移山”责任。已成立21年之久的山海接力项目一直做着“代代相传接力棒”工作。每年数十名支教团成员作为搭建西北与东南的桥梁,他们联系受帮扶学校和社会各团体的资助人、统计收集受帮扶学生信息,接着对帮扶名单资格进行校访、家访、电联,才最终落实受帮扶学生名单。
在山海接力项目里,确定帮扶名单资格的程序并非,只是冰冷地配对家境与成绩符合条件的孩子。支教团队员会面对面与孩子交流,以便了解更切实的情况并加以更详细的信息批注。正是这样一对一的沟通考察,让队员李钰琛有机会与一个因母亲改嫁,只能寄人篱下的女孩“小清花”进行深度交流,并且顺利为其找到资助人徐女士。与之相似的还有需要边照顾患病爷爷奶奶边读书的候同学,即使成绩并不十分优秀,但支教团队员不想仅因成绩就放弃一个亟需帮助的同学。在支教团成员关注下,候同学以两周进步到141名的表现证明了其对改变未来的信念。不管是缺乏亲人爱护的小清花,还是家庭条件困难的候同学,志向坚定的他们都被支教团关注着。通过支教团与社会各界资助人的联系,最终搭建起西北与东南的康庄大道,让原本散落在东南的“善与爱”凝聚成强光输送到西北。微光一点点汇成强光,山海接力已覆盖42所乡村中小学,累计帮扶1.2万人次,发放助学金443万元。
宁夏固原的冬天温度时常低至零下二十度,让皮肤大面积“爆痘起疮”的刺骨严寒是常态。孩子们永远喘着粗气小脸通红,有的甚至嘴唇干裂一说话就疼。于是,在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苏弘戬带领下,宁夏分队积极对接资源,汇集资助款共计九万元,募集润肤露、护手霜、唇膏等暖冬物资七千三百件。同时,另一边甘肃分队也募集了十四万余元的爱心物资。物资上面还印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青年的寄语“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及师大风景,激励每个西北少年筑梦追梦。苏弘戬提及,“看到前几年物资现在仍在继续使用,就好像温暖一直在传承延续。”
二十多年接力长跑,我们顺着绵延的足迹可以清晰感受到聚沙成塔的强大力量。不管是在“山海接力”一对一助学项目还是在“温暖一冬”蓄力护航项目中,它们都不止给孩子带来物质上的温暖,更让他们感知到社会的美好。此外,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爱心传递的种子——几乎每个被资助过的孩子在感谢信中都表达过反哺社会的心意。
在物质窘迫后的第二个困境是视野的局限。受资源限制,孩子们对可以拓展素质的“第二课堂”具有迫切渴望,2016年小葵筑梦课堂应运而生。然而,云课堂的制作并非易事。由于东西地域差异,身处东南沿海的第25届主讲同学在不了解当地学生、环境情况下,难以将远程线上课程设计得具体丰富。支教团为此搭起信息传递的桥梁,以其中的自然科普为例,在第24届支教团宁夏分队陈俊杰的指导讲解反馈下,原本抽象晦涩的水循环及其意义通过与当地的停水现象相联系,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了水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治理意义。此外,甘肃分队的林昊元在意识到单一赛道的刻板印象亟需破除后,展开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他想通过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兴趣进而联系到未来职业,同时提高孩子获取信息能力来打破对社会认知的信息差,让孩子不以单一“成功”标准衡量职业,鼓励和帮助孩子走向多元化职业道路。
正如苏弘戬所言“用一年不长不短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对于每个在校学生而言,参加支教团的意义是莫大的。也如沈宇晖所感慨:“当脚步迈入那片广袤的黄土地,我们都能感受到电视上的‘闽宁合作’分量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