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许昌

4 月 16 日,我们拜访了钧瓷手艺人———崔松伟。 人如其名,他像一棵青松,坚实、笃定,立于时代浪潮,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一辈子只做钧瓷。
走进崔松伟的展览厅, 他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件件红紫相映、青蓝相接的钧瓷作品, 言语中充满着他对钧瓷的独特情感。
“七十二座窑,烟火遮半天。 ”神垕镇素有“钧都”之称,宋代五大官窑之一的钧窑位于此地。 自唐宋以来钧瓷不断发展,在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神垕的钧瓷可谓是走过了近千年的岁月,沉淀了如今的特有韵味。
崔松伟 1967 年生于禹州市神垕镇,目前是中国陶协理事,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钧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神垕浓厚的钧瓷文化对崔松伟影响深远,1983 年他从神垕陶瓷职业高中毕业后,便开启了钧瓷人生。他这个土生土长的“钧都”人,少时“玩”泥巴,青年时“玩”钧瓷,16 岁不经意间地迷上,便为它“着魔”,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于它。 用他的话说,这是“择一事,终一生”,一个人执着地做一件事虽难,但值得。
传 承
一把泥是如何涅槃成为古朴端庄的瓷器的? “烧是非常重要的”,崔松伟看着面前釉色斑斓的钧瓷作品说道,“生在成型,功在烧成。 最后一步很重要,如果做不好,前面所有的步骤就都白费了。 ”
选择煤烧, 是崔松伟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在沿袭和采用原钧瓷二厂传统工艺及釉方的基础上, 崔松伟严格把控每一道程序,亲力亲为,精益求精, 烧制而成的钧瓷釉色莹润,古朴典雅,真正做到了“胜似玉”的结果, 丰富的窑变在崔松伟手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煤烧的坚守和原料的选择,让崔松伟不止步于一隅天地。 为此,他从不停下脚步, 多方打听寻求原料,在山上一寻便是三四天,取料之后还要经过几个月的试炼, 成功后再找人开采矿石运回神垕。 一路走来,甘苦自知,那些艰辛唯有在看到成功出窑的钧瓷后才被淹没。
除此, 崔松伟把目光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柴烧钧瓷上。 他说:“柴烧历史悠久、厚重纯朴,散发着浑厚庄严的美感。 ”尽管烧制难度大、成品率较低,但他仍然坚持钧瓷柴烧开窑, 努力把柴烧钧瓷的工艺恢复、传承下去。
创 新
在保持钧瓷优良传统上, 崔松伟并没有忘记钧瓷发展的第一要义———创新。 他在原禹州钧瓷二厂传统工艺和釉方的基础上, 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他的作品釉色细腻莹润,窑变丰富多姿,追求实现“似玉非玉胜似玉”的境界。比如 “盛世荷美”“金钟杯”“润泽四方” 等作品, 仿佛能够让人透过其中,看到崔松伟内心的诗意与浪漫,给人以无限遐想。
崔松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大众审美。 “钧瓷的器形是与当代美术中的审美观念相一致的,即‘点线面’, 面即大面积与钧釉结合,线条起到装饰作用, 点则是更好地点睛。 ”在展厅中,崔松伟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融入三星堆元素的杯子,这便是传统钧瓷与当代表达的生动结合。
崔松伟始终在寻找让钧瓷更加出神入化的方法。 多年来,他坚持走访接触其他瓷区学习交流, 他所在的锦丰源钧窑也积极与高校合作,融入新思想,输入新血液。
我们与钧瓷的距离不再只隔着冰冷的展览柜,“只许宫廷使用,不许民间私藏”的御用珍品、国之瑰宝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能看到崔松伟的作品作为国礼出现在中国外交活动的场合之中, 也能看到他制作的精美茶杯摆在家中的餐桌上,这才是真正的雅俗共赏。
“我们要守正也要创新,要往前看,不能让它顺其自然地发展,要在继承传统上玩出新花样, 让钧瓷变得更奇妙、更神奇,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钧瓷, 但也要保持钧瓷的精髓。 钧瓷的艺术价值正不断被大众所熟知, 这是无数钧瓷手艺人不断探索努力的结果。 ”崔松伟说。
光影之下 戏显人生
一竿一皮一匠心,影出百色人间态。 随着幕布架起,曲调响起,灯光之下, 伴随着匠人的娓娓道来,皮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民间故事。 皮影戏始于西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一路传承下来离不开匠人们的匠心精神。
在许昌, 也有这样一个人,他从 13 岁开始接触皮影, 学习皮影的雕刻制作,至今已与皮影结缘 60载。 他就是陈氏皮影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陈志国。
陈志国出生于河南开封,如今已经年过七旬,他传承的是冀东皮影,熟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皮影陈”。 陈志国擅长的本子有很多,像我们熟知的有《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 很受观众的欢迎,“大家喜欢看,我们就去把它做好。 ”
说到与皮影的缘分,陈志国看着房间里面的箱子说道:“我从很小就接触皮影戏,这已经是家传的宝贝,不能丢掉。 ”在幕布方寸间,陈志国已经和皮影相伴多年,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房间里一个个箱子储存着他的作品,甚至连儿时制作的作品也仍然保存着。 多年的经验已变成本能,每一次灯光打开,幕布架起,随着乐器的伴奏,陈志国总能熟练地让一个个人物剪影动起来。
皮影制作往往要经历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等环节,细致的工艺包含了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 陈志国从箱子里拿出来雕刻好还未上色的皮影组件说:“较小的皮影制作用时快, 有时遇到较大的作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从皮料变成影人,皮影艺人不仅仅需要“手头功夫”,还需要了解历史、音乐等多方面知识,陈志国倾入了许多心血,但总会在作品成功之后感到疲劳一洗而空,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喜悦。
陈志国制作的皮影有神鬼妖魔、王侯将相,也有生旦净末、老少美丑, 形形色色的人物齐聚于此,恰似人世间的写照。 在皮影戏的舞台上,那栩栩如生跳动着的官家子弟、将军战士和举止端庄的千金小姐们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和志同道合的皮影艺人一起合作时,不论年纪大小, 不论来自何方,他们总能在同样的乐调和故事里面找到自己。 陈志国笑着说:“和各个地方的玩皮影的老朋友相聚,是很快乐的事情。 ”
为更好地传承陈氏皮影制作技艺,除了悉心指导徒弟学习皮影制作技艺以及跑到外地进行皮影交流之外, 陈志国还经常到学校、幼儿园免费表演,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这一制作技艺。 孩子们看得开心,起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皮影的念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志国讲起他曾经去到过的学校,说给孩子们演出是很快乐的,他们看得开心,也就有了兴趣,以后或许会前去了解、学习。
据陈志国介绍, 皮影戏受欢迎、有市场,邀请他演出的电话很多, 尤其国庆或者春节等传统节日,但尽管如此,从事皮影行业的人仍然不多。 “皮影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传承”,陈志国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看到传统皮影制作的魅力,喜欢皮影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从陈志国家里出来,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在地面,看着地面上舞动的影子,仿佛陈志国刚刚拿在手中展示过的那些皮影组件活了过来,在继续书写皮影的历史。 千古文明韵悠长,一代传承展新风。 “要继续,要传承”,当下,陈志国也在寻找更加创新的路径,想为皮影戏注入新鲜的血液, 书写更新的篇章。
铁匠孙黑
编者按:
“乡愁里的许昌”为我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项目式写作》中的实践项目之一。近日, 该课程组师生先后来到禹州神垕镇、 建安区艾庄乡等地,采访禹州钧瓷技艺、艾庄铜器舞等非遗传承人,通过“零距离”观察和体验,重述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在地域性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华文化根脉, 从活态文化遗产中发现当代活力与脉动。
长铁在火炉中迸发出刺眼的光,拉向另一端,铁锤与铁进行激烈的碰撞, 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当我们走进孙黑铁匠铺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
孙黑铁匠铺,坐落于许昌市市区新兴路与灞陵路交会处附近。 店铺的主人是菜刀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孙福强,他整日与铁器火炉为伴,面相黑,因此人送外号“孙黑”,店铺名也由此得来。
走进铺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把两米多的青龙偃月刀。 孙福强说这把刀约 120 斤重, 是他 30 岁时打了将近两个多月才完成的作品,“他们有很多人想买这把刀我都不卖呢。 ”孙福强看着刀,言语间满是自豪。
孙福强本人有很高的心气儿,且对自己技术非常自信。 他表示,一项技艺想要继续发展,不能够固步自封。 听说哪里的制刀技艺好,孙福强便想要去与之比试一番。 他曾经去过龙泉宝剑的产地龙泉市,与人交流学习,甚至自驾两三千公里去拜访云南户撒刀的传承人。 虽然户撒刀有很多年的历史,但与其切磋技艺时,孙福强的手艺丝毫不逊色。
方圆几里,铁匠铺原来不止孙福强这一家, 但因为种种因素,他们的技艺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如今只是从别人那里进货去卖。 孙福强是自产自销, 而且产品质量高。虽然说孙黑铁匠铺主打的是菜刀,但很多人会到这里打一些市面上买不到的物件,他只听客户描述用途便能做出令其满意的物件。 据孙福强说,他曾经为三峡大坝工程打造了一批铜制、 用来导电的零部件,“打铁”也派上了大用场。
这项技艺能够在孙福强手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 与他的个人品行是息息相关的。 在铺子门口我们偶遇一位附近的居民,据他说,孙黑本人非常朴实厚道,附近人们都夸赞。 笔者在店门口看到,不一会儿功夫,便有两位居民拿着菜刀来打磨。 虽然孙褔强手头在忙着别的活儿, 但依然不嫌麻烦帮他们三两下磨好刀, 并且分文不取。 孙福强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铁匠铺旁边的孙黑惠民大舞台, 是孙福强自费自建的惠民娱乐场所, 经常组织一些戏曲爱好者登台演出。
没有人传承,这是孙黑目前最烦心的事儿。 原来有两个学徒,但是最终没有坚持下去。 “一方面这个行业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更多的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 另一方面,现在行业越来越萎缩,效益不是太好。 做这个需要沉下心,需要较长的时间积淀,而他们在看不到前途后便放弃了”,说到这里,孙福强难免有些失落。
2016 年,孙福强和他的传统菜刀制作技艺获批许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会继续精进这项技艺,担起作为菜刀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责任,想方设法将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孙福强表示。
“舞”出农民精气神儿


在河南省许昌市的艾庄回族乡,有一种以口授形式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舞。
艾庄铜器舞起源于清朝中期康熙末年,由祈雨的祭祀仪式演化发展而来, 没有文字资料,至今已经传承了三百年。 其演出人员可多可少,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几百人,手持鼓、锣、铙、镲等,节奏铿锵,舞姿奔放,场面极其盛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铜器舞的演出形式逐渐从祈神降雨的祭祀仪式, 变成了节日庆典、欢乐丰收的娱乐活动。 当地的婚丧嫁娶、重大节日、开业庆典等活动,都会请人来表演铜器舞。为了了解这项民间技艺,我们《项目式写作》课题组来到许昌市建安区艾庄回族乡,拜访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志国。
在艾庄乡铜器舞的传承上,数鲁湾村做得最好。在村里,几乎人人都会跳铜器舞,甚至连村内的街道命名都与铜器舞有关。 平时,村民们也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跳铜器舞,类似“广场舞”,大家都把这当做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使得铜器舞真正融入了大家的生活之中。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 使得村里人从小就耳濡目染,甚至是“无师自通”。 王志国自豪地说:“今年我 40 多岁了,我从七八岁开始接触铜器舞,到现在 30 多年,已经刻在骨子里了。 ”
铜器舞有固定的曲牌,比如“铜器帽”“护心镜”“黑虎下山”。据王志国介绍,铜器舞的表演动作吸收了农民劳作时的形态, 舞姿奔放,粗犷而又淳朴。
铜器舞表演基本以红色服装为基调,每种服饰颜色都是根据所持的乐器设计,既风格统一,又能体现角色的不同。 表演者的服装以红色为主,同时加有黄色、绿色。而最中间有三个着蓝色服装的表演者, 是每场戏中的丑角,为现场表演增添了诙谐与互动效果。
如何把艾庄铜器舞传承好,鲁湾村有不少自己的想法。 2021 年 5 月,鲁湾村成立了建安区鼓韵传媒有限公司,与当地部分大型企业合作,在推广铜器舞的同时,获得一部分经济收益,再反哺这项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鲁湾村铜器舞演出队伍参加了河南省“春节联欢晚会”、省级市级“民间艺术节”、许昌市“全运会”、建安区“农民丰收节”、建安区“非遗展演”等大型庆祝活动。平时,逢年过节,鲁湾村也会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举办铜器舞演出,丰富了本村及周边村群众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王志国在采访中表示:“希望以后能够依托互联网,推出相关的文创产品,适应时代发展,让铜器舞变成村里的文化名片,来带动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铜器舞。 ”
他们在进行社会层面推广的同时,还希望深入校园,让学生们了解、学习铜器舞。王志国表示:“如果能够在学校成立相关社团,让年轻人去了解、学习,这样我们的铜器舞就会有更好的传承。 ”
据了解,2005 年,鲁湾村铜器舞成功申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共有铜器舞技艺传承人 100 多人。 王志国和热爱铜器舞的鲁湾村村民们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在更大平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民间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