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社会实践这堂“思政大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并且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实践就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思政大课”。“大思政”建设要把“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聚焦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成长,不断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和锻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社会实践是一堂爱国教育课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它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之情升华为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如此,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切的。在生动的社会中实践中,青年学生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爱国榜样人物、感受爱国先进事迹,可以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坚定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信念,进而将更大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更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亲身感悟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记录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脚踏实地的奋斗,感受昂扬奋进的时代脉动,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社会实践是一堂创新创业课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55 次提到“创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基。
无论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革命的规律出发,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都是当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必须走出理论小课堂,走向实践大战场,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生态创新教育。同学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良好契机,到实验实训基地去,可以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到城乡社区基层去,把课上和课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创造热情。
社会实践是一堂劳动实践课
近年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偏重于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也是“五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它与德智、智育、体育都有着密切联系,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智力提升和体质提高。
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准劳动者”,更应该接受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基本劳动技能,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劳动教育的目的更多地在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尊重劳动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劳动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门劳动课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让学生有更多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劳动机会,如校园卫生、课程实践、工程训练等,都是劳动教育的课堂。社会实践更是劳动教育的大场域,学生在校外深入到机关企业、城乡社区、车间工地、田间地头、学校医院等劳动场所,参加实习实训、调查研究、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可以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劳有所得的幸福,在实践中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悟劳动之美。
社会实践是一堂公益服务课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文明在闪光,在我国城市或乡村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红马甲”的文明之美。青年大学生更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社区建设、扶贫济困、医疗教育、扶弱助残、环境保护、文化体育等众多领域贡献着青春力量。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精准触达群众的多元需求,用自己的爱心善举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仅可以激发整个社会互助友爱、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也能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热爱祖国的理想信念、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奉献自我的责任担当。
拓展“大思政”格局,建设“大思政课”,要坚持“开门办课”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融合、需求与供给相契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渠道,发挥好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联动,发挥好“思政小课堂”解惑传道、“网络云课堂”多元供给、“社会大课堂”知行合一的作用,在课堂讲授、网络浸润和实践养成的统一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