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记冯友兰先生
值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段晓华前往北京昌平拜访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已经94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宗璞。在两人的对谈中,宗璞解释父亲身上既有“呆气”,又有“仙气”。所谓“呆气”,就是儒家精神,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谓“仙气”,就是老庄精神,可以什么事情看得很开,很豁达。正是凭借着身上的“呆气”与“仙气”,冯友兰创立新理学体系,获得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同时懂得随机应变,一生虽屡有波折,却总能逢凶化吉渡过难关。
执教中州 锐意革新冯友兰自幼成长于书香之家,1919年考取河南官费留学生,1920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并于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因为学识出众,冯友兰一回国便受到北京上海等地高校争相邀请。但为了信守约定,冯友兰谢绝各处邀请,接受了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的聘任,担任中州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一方面组建哲学系,一方面创办中州大学文科专业。
冯友兰是教育家,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方法。1925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怎样办现在的中国大学》一文。在该文中,冯友兰强调学术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认为要发展学术,必须办好大学。冯友兰先生任中州大学文科主任期间立志于“办个像样的现代大学”,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他花费重金延揽名师,如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等知名学者;针对各系编外人员经费消耗巨大问题,他要求各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剪;面对学风问题,他花大力气重新整顿,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高河大知名度。惟真惟理 学术报国1937至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长沙、昆明等地,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在颠沛流离之中发愤著书,创立新理学哲学体系,成为当代少有几个能建立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这一期间冯友兰陆续创作出《新理学》《新事论》等六部著作,并将其统一命名为“贞元之际所著书”,“贞元者,纪时也。当我国家民族复兴之际,所谓贞下起元之时也。”困厄是暂时的,最大的困难正在度过,新的发展即将到来,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复兴之时!正是凭借坚定信念,冯友兰夜以继日钻研学问,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颇深,还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1947年,冯友兰正受邀在美国访学,听闻中国解放在即,恐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再无交通,滞留在这里,因而不顾身边好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在清华大学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派飞机迎接学者南下去台湾,一些教授经过思量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却愿意留下来,冯友兰就是坚决拒绝离开的那一个。1948年底,北平被围,梅贻琦南去,冯友兰又临危受命主持校务,把清华大学完整地保护下来,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学问无涯 终生追求20世纪60年代,随着时代变迁,冯友兰曾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中国哲学史,书名为《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了前两册。由于当时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这两册书难免带有那个年代的局限性,后来被冯友兰弃之不用。
进入80年代,冯友兰终于可以斩断名缰利锁,直陈己见。他决意重写中国哲学史,以自己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将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排解胸中积压多年的郁闷。此时的冯友兰目盲耳聋,已是风烛残年之躯,但仍在助手的帮助下以口述形式坚持写作,如是者十年,终于在1990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是冯友兰晚年生命的寄托,大作完成之际,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等身,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2021年9月,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启用仪式隆重举行,学校中轴线以西的一栋教学楼以冯友兰先生的名字命名为“友兰学堂”。河南大学以这样特别的方式纪念哲学家冯友兰,弘扬“友兰精神”。在“双一流,双航母”建设的新征程上,他的精神及对河大的贡献也将被一代又一代河大学子铭记,而河南大学必将继往开来,成就更辉煌的明天。(作者系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