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助力”,推动甲骨文“活起来” ——安阳师范学院全面推动甲骨文保护与开发取得丰硕成果
四个“助力”,推动甲骨文“活起来”
——安阳师范学院全面推动甲骨文保护与开发取得丰硕成果
“一片甲骨惊天下”。作为地处安阳的高等学校,安阳师范学院始终把甲骨文的学习、传承融入到教学、科研之中,遵嘱托、继绝学,打造教学品牌,攀登科研高峰,让甲骨文“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在甲骨文数字化保护、计算机自动缀合和甲骨文传承与活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甲骨文”教学科研和活动品牌,促进了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内涵建设。
数智赋能,“殷契文渊”助力甲骨数字化
“殷契文渊”是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平台,目标就是对发现甲骨文120多年来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发,服务甲骨学研究。“殷契文渊”包括“三库一平台”即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有甲骨著录153种、图像23万余幅、甲骨文4000多字,并且还在不断更新,是目前国际上容量最大、信息最全、业内影响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是甲骨文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研便利,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
跨越时空,“了不起的甲骨文”助力甲骨焕发生机
2023年4月,借助数字技术,实验室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在“殷契文渊”的基础上迭代升级。进入“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有首页、学习、创造和“我的”四个模块。其中,首页里的“数字焕活”提供了三维甲骨以及高清甲骨,统称为“甲骨文全信息模型”。“学习”模块里则有已释字和未释字,访客可以直接参与甲骨文的考释研究和破译工作。“创造”是该小程序最“了不起”的模块,公众可以根据造字知识“自创”文字刻在甲骨上。
“了不起的甲骨文”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吸引公众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吸引公众体验甲骨文魅力。通过文字临摹、文字创造等功能,培养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为中小学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社会教育部门提供甲骨文研学的线上支撑工具,让公众了解并持续关注甲骨文。
融合创新,“甲骨文广播体操”助力甲骨彰显魅力
为传承祖国文化根脉,由学校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发起,音乐学院和体育学院参编完成,把“甲骨文”与“广播体操”相结合,共9节,使用19个甲骨文,将古文字、音乐、舞蹈、体育等多学科巧妙融合,通过由“静”到“动”的创造性转化,用身体动作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展现出来,给古老的甲骨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走进了大众视野,以达到文化性、趣味性、训练性为一体的目标,“甲骨文广播体操”通过“FIRSTBEAT训练负荷监控”达到国家标准,可以进行下一步推广。“甲骨文广播体操”让学习者在强身健体的运动中,充分体验甲骨文字魅力,甲骨文广播体操目前已在安阳市37所甲骨文特色学校推广。以各种形式引领孩子们在校园里探索甲骨文,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使甲骨文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代有传承。
凝心聚力,“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助力甲骨数字回归
在甲骨文保护方面,学校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维建模”的技术突破,提出了“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该模型包括三维模型、微痕增强图、微痕灰度图、数字摹本、数字拓片、科学影像层等,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动动手指就可以360度旋转、放大缩小。“用超级显微镜把甲骨上的文字放大500倍,你会看到3000年前文字的刻画。”自2000年研发甲骨文输入法开始,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教授潜心甲骨文信息化处理工作20余年。他动情地说:“三千多年前我们就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这是西方文明所没有的。在信息化的今天,用科技考古的方式、科技影像的手段,把甲骨文的信息采集保留下来,十分必要,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全球的甲骨文‘数字回归’”。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全良表示,作为地处甲骨文故乡的高校,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嘱托,抢抓落实。下一步,安阳师范学院将勇于担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聚焦点亮办学特色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安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