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00003671190
高校校报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沈立平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 多种媒介走向融合, 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见 证者和推动者, 高校校报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尽快从相“加”的阶段向相“融”的阶段迈 进,建设成新型主流媒体,努力在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主阵地上铸心铸魂, 为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添光添 彩。 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大背景, 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结合实践, 以优秀的媒介融合案例加以阐释, 以期为高 校校报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高校;校报;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6
自 1897 年长沙校经书院创办第一份校园报刊《湘 学新报》至今, [1]我国先后已有近 1000 家高校校报诞 生,几经风雨,几经兴盛,高校校报在艰辛中走过了 120 多年的奋斗历程。高校校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 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如今已根 深叶茂。高校校报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立德 树人、培养人才大局,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 展鼓与呼。
但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新兴媒体的发展,高 校校报的地位和权威一度受到挑战,面对新格局新技 术新变革,校报只能积极拥抱新时代浪潮,与新媒体 “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才能扬长避短谋求健康发展, 继续为高等教育事业守好舆论宣传主阵地,为党的教 育事业保驾护航。
1 高校校报媒介融合现状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央 层面还是省市层面的传媒集团都把融合传播、融合发 展作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从纵向角度传统媒 体与新媒体之间,从横向角度传统媒体内部之间都存 在着资源无法共用、平台无法共享、技术无法共融等 现实问题,整合传播则成为当下有效解决的途径。
当下高校校园媒体平台数量多、种类繁,有校报、 广播站、电视台、微博、微信、贴吧等,整合传播的 必要性越发凸显出来。新旧媒体平台众多,而高校工 作相对稳定单一,可报道的校园资讯有限,这势必造 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 源等的浪费, 同质化的内容严重。针对报纸、广播、
电视、互联网以及现在不断崛起的移动网络各自的特 质,将不同的媒体形态整合在一起, 以同一种形象、 同一种声音进行传播,并树立起一个品牌,形成一种 优劣互补的全媒体生态。[2]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目 前各大高校校报媒介融合的现状有如下几种情况:
1.1 校报纸质版沦为“旧闻记录”
据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显示,在河南省 151 所 高校中创办校报的有 96 所, 其中大多数高校校报没有 进行媒体融合,仍然保持着一张报纸打天下的局面, 甚至大部分高校校报仍是月刊、半月刊,其更新速度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 日渐沦为“旧闻记录”。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主流思想不去占领新媒体平台, 就会被其他意识形态、思想观点所占领。
1.2 校报开设电子版, 与互联网融合
2000 年,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各大高校开创自 己的校主页,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具 有快捷性、丰富性、生动性等优势,对校报的传统地 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从“竞争”关 系变成“竞合关系”,校报实行“报网联姻”共同发 展的战略,整合校园媒介资源调配,扬长避短,优势 互补。用网络的“快、活、多”与校报的“真、深、 久”相结合,达到 1+1 大于 2 的组合效果。
2008 年华文报刊云上线, 成为中国高校校报集中 展示平台,据统计目前共有 1464 家高校校报入驻, 不 仅方便读者阅读,看详情,还设有排版功能,可以一 键导入,数据统计等,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使得读者的观感更加舒适。由于高校校报目前
只是在平台上传校报电子版,也使得各网站成为“纸 媒搬运工”,“联姻”的优势并不显著。
1.3 校报开设线上栏目,与新媒体融合
2010 年,伴随着微博元年的到来, 华中科技大学 成功入驻新浪,开设官方微博,成为全国首家开设新 媒体账号的学校,这拓宽了高校对外宣传传播渠道。 2011 年, 55 所“985”院校开通新浪微博,此时作为 同在党委行政领导下的校报也渐进式的加入新媒体行 列,借“壳”融合,算是开始了高校校报这一传统媒 体与新媒体初步融合。如借助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上 发布电子版校报,开设校报精品栏目不定期展示,在 学校官方微博上设置校报话题、在学校 APP 上设计电 子校报的阅读评价功能,创建校报专属板块等等,实 现引流的作用,增加曝光率。但借船出海的劣势是校 报单纯的把学校新媒体账号,当作一个展示的平台, 将校报的内容部分转移到新媒体上进行“假模假式” 的融合,仍然无法实现立体化再现。同时新媒体平台 存在碎片化阅读现象严重,造成校报深度报道的“长 篇大论”阅读量低。
1.4 校报建立融媒体中心,打造超级平台
2019 年,清华大学等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教育融 媒体建设试点单位的高校,各大高校进入了融媒体中 心建设的快速通道。
各大高校成立融媒体中心,结合高校不同媒介属 性, 校园媒体优势互补,进行“一次采集、多种生成、 多元传播”,在完成校园文化推广和实现信息传播功 能方面,可以做到更周全、更细致。如《信阳农林学 院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作为, 搭建了以《信 阳农林学院报》为“龙头”带动的“1+N”融媒体 平台,先后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QQ 公众号、抖 音、 B站等一系列的新媒体账号,构建了多层次、立 体化的传播渠道,形成统一协调的新媒体矩阵模式, 将不同媒介属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3] 同时,我们 也发现,新媒体没有新闻采编权,消息源大多向传统 媒体转移、信息收集缺乏力度、缺乏采编专业队伍等 问题,使新媒体内容原创性受到一定制约。
2 高校校报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可看出, 目前各大高校校 报都已意识到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其中被调查高 校中有 53%的高校校报开设微信公众号,另有高校校报
开设微博、抖音、QQ 号等。尽管高校校报已经认识到 新媒体的力量,但从数据上看,校报与新媒体平台的 融合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存在着形合神离的“两张 皮”; 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平台管理混乱;人员冗杂、 协同作战能力不强等问题,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2.1 融合形式单一,形合而神不合
作为具有全国正式刊号的高校党委、行政的宣传 喉舌,校报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校园纸媒新闻刊物。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元化传媒的空前发展, 校报一枝独秀的统帅局面被打破,依靠行政力量形成 的校报绝对权威地位下降, 以校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面临空前挑战,高校内部的传媒环境也相应发生深刻 变化。据统计, 目前各大高校的校报均采用“借船出 海”的方式, 即大部分校报在学校主页上开设词条、 上传电子版等, 以高校校报的名义入驻新媒体平台; 精品栏目在官方微信公众账号进行推广;校报相关话 题和动态更新设置在微博上,不仅不能全面展示,还 存在诸多掣肘,这种融合也只是简单的相加法则,依 然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的各自为政状态,只做 到形融而神不融,不能做到融为一体。
2.2 平台管理混乱,同质化内容严重
高校校园媒体林立,种类繁多,基于高科技应用 载体的互联网、手机、电子游戏、手提设备以及各种 移动 APP 等,高校师生通过多元、便捷地方式获取信 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丰富和多样。但如此众多的校园 媒体矩阵,势必造成了难以管理,秩序混乱。
高校媒体反映的社会面较小,高校工作又具有周 期循环性,面临新闻“淡旺季”、“季节性播报”、 同质化现象泛滥。从出版播出周期来看,校报一般是 半月刊或旬刊少数高校为周报,有线电视一般每周播 出一至两次,校园广播基本上是每天播出,校园新闻 网则可以及时播出或更新。不同媒体刊播的时间差没 有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到校园媒体整体传播效果, 造成不同媒体资源和优势的不协调、不匹配。同时, 高校媒体的传播内容相对于社会媒体而言, 缺乏变化, 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势必导致受众期待值下降, 对高校传媒的关注度减弱,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校园传 媒传播效应弱化的恶性循环。
2.3 各种资源分散,协同作业能力差
一般来说,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
络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缺乏媒体之间的沟 通与协作,各媒体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编辑出版、 制作播出各不相同,其传播与融合的程度也没有达到 一定的程度。如新闻素材的采集,各校园媒体平台不 能做到“一次采集、多平台发布”对于素材的加工和 使用,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再者技术、设备资源 的利用,重复购买,不统一管理, 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校园内的信息资源无论从受众群体还是受众范围,来 说都是一定的,而媒体平台的增多往往会造成大量信 息的盲目重复和同质化现象,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 高校传媒在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器材材料等方面的 浪费,这也是目前高校传媒面临的困境。
3 高校校报媒介融合的对策分析
在数字时代,随着网络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媒
体之间的整合与高度融合己成为社会媒体的一种普遍
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一种趋势, 即“所有的媒
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扰,这个趋势是
由计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 [4]
广播、电视、报纸等因媒体整合而出现的新鲜媒 体风格,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展示着各自的魅 力。高校校报作为社会媒体的一部分,为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优化,必然会受到这种媒体整合潮流和趋势 的影响。
3.1 重塑思维方式,用户决定未来
很多高校校报已陷入“书记上班翻翻看,教师无 事扫一眼,学生随手扔一边”的尴尬局面。面对新媒 体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统媒体联网融合新兴媒 体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互联网思维,释放互联网 时代的信息传播魅力。而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要素就 是用户思维,高校校报从用户需求出发,从感受和参 与感出发, 以用户为中心考虑问题,使产品与用户需 求相契合。
在校学生、老师、校友、关心学校发展的外界人 士等,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校报读者群体中再次呈现出 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色。青年大学生群正处于青 春期,对各种信息保持高度的新鲜感、好奇感,思维 活跃、善于表达,对自我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非常 敏感和关注,如就业指导、考研经验、心理咨询等。 当前高校校报进行媒介融合必须将其放置于受众与传
媒关系的语境变化中, 必须借助互联网的“用户思维” 对传统的校报进行理念改造。从“受众”到“用户” 的理念转变,让用户作为媒介产品生产的起点和检测 线, 以用户为核心,让用户主动参与进来,提升用户 的体验度。
3.2 转变生产理念,打造“UGC”+“PGC”
当前我国高校校报的内容生产均来自各大高校的 校报编辑室及大学生记者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河南省 80%的高校校报编辑部配备专职人员 1-2 人,大 量工作靠学生记者团来辅助,半月刊、月刊生产周期 长,这就势必造成在内容生产上, 无法满足师生需求。 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环境的改变,用户 更多的充当了消费者、生产者、参与者的三重角色, 如微博、You Tube 为代表的一大批用户内容生产平台, 受众有机会深入到媒介内容生产—分发—消费—反馈 的系统中去,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深受受 众喜欢。
作为互联网技术赋权的突出体现,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内容生产),被认为是变革 传统媒体的重要力量。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群体庞大, 是UGC 的主要提供群体,学生不仅仅是消息的接受者, 还 是 内 容 的 制 造 者 和 参 与 者 。 作 为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内容制 作)内容生产制作平台,高校校报可以结合 UGC 平台 内容制作,在吸引受众的同时扩展内容制作来源。 [5]
3.3 有效整合资源,打通壁垒协同作战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校园媒介生态环境,面对新 生代网络用户, 高校校报如何抓住以“00 后”为主体 新用户的关注。打通壁垒、协同作战、流程优化、平 台再造、资源共融共通等放大一体效能来实现校园媒 介资源的有效整合。
3.3.1 信息资源融合
从目前我国高校校报的运行情况看,高校媒体更 多地缺乏资源的整合,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在管 理格局上,各大高校大致相同,宣传工作由党委宣传 部统一管理,但在具体工作中,校园传媒各自为政、 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对独立,缺乏各校区之间的 沟通协作,在运行机制、信息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客观上容易 造成新闻信息管理的分散性和不协调性,这是由于机
构设置、职务职能等原因造成的。这里新闻策划意识 的运用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重中之重。各媒体平台 在策划的过程中,要对平台的优劣和劣势进行分析, 扬长避短,整体安排。媒体平台发布要根据受众接受 信息的载体、时间、环境等进行选择
3.3.2 传播平台融合
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媒体为一体的全媒体 平台,空间、技术、商务、资本多平台联动的全媒体 融合生态圈,必须对高校校园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着 力打造的新型主流官方媒体进行业务流程重构。在各 方推进高校校报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坚持发挥传统媒 体和新媒体特色,统一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协同实施, 根据平台属性个性化制作发布的运作思路,打通平台 壁垒,各取所长,细化流程,移动优先,合理激励。
3.3.3 人力资源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才是推动高校媒体资 源整合的重要推动力,人才整合则是高校媒体资源整 合中的重要内容。[6] 目前,整合高校校园媒体的人力 资源,尤其需要针对不同校园媒体的人才特点进行优 势互补,通过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 分工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锻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校园 媒体团队。高校校报深度融合,也在于培养全媒体记 者、全媒体编辑、全媒体管理人才,以适应媒体环境。
4 结语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兴媒体,中国高校校报应主动 对接新媒体,拥抱新技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潮之 下抢占先机,助力高校校报与时俱进,继续为我国高
等教育事业保驾护航,见证并推动中国高校的建设和 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立平.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讲好校园故事路径探 析[J].河南教育(高教),2020(09):9-11.
[2]徐静洁. 新媒体环境下河北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 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3 沈立平.高校校报“1+N”融媒体平台探究—— 以《信 阳 农 林 学 院 报 》 为 例 [J]. 信 阳 农 林 学 院 学 报 ,2020,30(03):131-134.DOI:10.16593/j.cnki.41- 1433/s.2020.03.030.
[4]熊澄宇,张学骞.从媒体融合到媒体再造:关于推进 媒 体 深 度 融 合 的 若 干 思 考 [J]. 中 国 新 闻 传 播 研 究,2021(01):3-15.
[5]胡泳,张月朦.互联网内容走向何方?——从 UGC、 PGC 到业余的专业化[J].新闻记者,2016(08):21-25. [6] 张 桐 . 论 高 校 媒 体 的 整 合 传 播 [J]. 新 闻 战 线,2017(08):123-124.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 般项目(2022-ZDJH-00440); 2020 年信阳农林学院青 年教师基金项目(20200202); 2022 年信阳市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XW015)
作者简介: 沈立平(1988— ),女,河南固始人,讲 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文化,思想政治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