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年人的奋斗“赞歌”
听,青年人的奋斗“赞歌”
春末,田野里是收割小麦的背影、车间里是机械轰鸣的声音、地铁上是拥挤的人群……神州大地,一派春天的奋斗景象。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是青年人的本色。校园里、社会上,到处都是青年奔走的身影,他们是旅人,在名为“奋斗“的路上走出新的姿态。我校学子四年耕耘,笔耕不辍,在自己的领域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百舸争流、平院学子屹立潮头;千帆竞渡,平院学子当仁不让,让我们走进这些学子的生活,看看”青年奋斗者“的模样。
刘子康:笔耕书上除勤无他,舟行学海有志领航
偶然播种的陶艺梦。成长在八朝古都的河南开封,刘子康从小感受着浓厚的的历史文化底蕴。初中放学后偶然的一天,阳光泼洒在手工艺店橱窗,屋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将毕生能量倾注在一件即将成型的陶艺作品上,一截截花边泛着金光。电影般的邂逅让年幼的刘子康意识到这是一种感召,激动的他在课余搜索陶艺相关的知识,为自己上起了“陶艺早教课”。为了系统地学习陶艺,刘子康考入平顶山学院陶艺设计与制作专业,追逐自己的“陶艺之梦”。
用专业以创业。一年窑内的泥与火的交织打造,刘子康迎来了自己大学生涯的重要机会。大一结束后,刘光甫老师将刘子康领进了陶瓷专业创作的大门“刘光甫工作室”,加入由老师创立的工作室,意味着将有机会更系统地设计与制作陶瓷作品。这一年,一个个不成熟的创作想法,因为兴趣得到良好的滋养,在刘子康的脑海中一幕幕显现。他毫不吝啬地在手边模拟着,踏出脚步实地调研着,在老师一次又一次身体力行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胆大心细的指导下,刘子康逐渐在历练中成长起来。
在一次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刘子康充分结合院校优势,发挥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今回想起来,正是这段较劲发奋的时光,使他早早了解行业的生产状况,谙熟企业的运营模式,为自己之后的持续创作拓展思路,也为日后斩获一众创新创业比赛的奖项铺助坚实的道路,刘子康说:“希望通过学习可以运用在未来更多的关键时刻,让陶瓷行业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不断提升国内竞争力,这是我的目标和方向。
沉浸心灵角逐赛场。同年,刘子康所在项目荣获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铜奖、第五届河南省“豫创天下“创新创业大赛市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三创赛校特等奖等多个赛事奖项。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如此繁杂的赛程安排,刘子康在和团队悉心分析情形后,选择通过转变侧重点的方式,调整项目结构,以讲述创新点和思路为主,灵活应对为辅。比起注重比赛结果,刘子康认为感受到的比看见的更加珍贵,真情实感的参加比赛是他总结的必胜法宝。
在比赛的契机下,刘子康团队与抖音号合作,帮助建立网络宣传基地,志立传播中原陶瓷文化。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忙碌,无法掩盖收获经验时的快乐。刘子康笑笑说:“陶艺这位朋友,它喜欢安静的陪伴”,他就这样沉下心,慢慢走,这是属于他的“小幸运”。
笔耕书上除勤无他,舟行学海有志领航。这是陪伴刘子康度过每一个艰难时刻的座右铭。刘子康目前已通过选调生考试,未来计划投入祖国基层。他的道路,仍漫长,但是他的身影,有灯照亮。
高亚婕:勤学善思,人生道路上的践行者
又是一年毕业季,外国语学院2019级翻译专业高亚婕同学已经坐上了回家的高铁,此时她已经通过了一个事业编面试。这是她在大二系统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后,通过自我分析,环境分析,SWOT分析,确定的个人发展方向。大三时她开始了解考研的同时也了解公务员和事业编的具体情况,结合她给自己的制定的发展路径以及疫情影响下的就业环境,她调整了学业规划,开始了考公之路。大四这年陆续通过选调生、事业编的笔试。
“在大三的一段时间里,面对未知的迷茫,她首先调整了心态。她认为,人生漫长,不能急于求成,急于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只有戒骄戒躁,冷静分析,才能摆脱迷茫。“很多时候的迷茫,是因为行动太少想太多。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味空想结果,反而无法专注于眼前事,长此以往必然更加迷茫。”高亚婕这样说道。她没有过多的妄想,只专注于当下手中的事情,提高行动力,才是消除迷茫的成事之法。
俗话说:“跬步千里,积微成著”。平时高亚婕认真践行学业规划,主要是分为周计划、日计划。大学期间,她曾担任河南省翻译协会联络站组长、院系团委学生副书记、翻译工作室负责人等职务,“要想不落下学习,就得平衡好工作和学习,而这就得益于规划和实施。”她会随身携带小本本,每天都会增加一些新的安排,比如会议、活动、比赛等事情,都会随时写进去,学习计划也是每天按时完成。
面对英语的学习,她也是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是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她说可以绘制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学习地图”,以一些感兴趣的语言点、文化常识、历史典故为起点,开启外语学习的探索之旅。其次是输入、输出相结合。听和读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活动,说、写和译是主要的语言输出活动。听大量的BBC、VOA英语广播,广泛阅读英语读物,扩大词汇量,开拓思路。同时,尽可能地把学到的语言表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然后是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善于思考。对英语学习的材料应进行进阶选择,“我们专业会有各年级的寒暑假必读书单。一开始可阅读一些名著的简易读本或者是每页生词不超过5个的英语篇章,保证阅读速度能稳步提高。” 最后是要善用新媒体资源和闲暇时间学习。在各种英语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今天,可以利用好业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英语。例如,在手机上安装各种英语学习APP, 在微信上关注英语学习的公众号,每天利用早晨、夜晚各半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
上大学不意味着“解放”了,大学生本职是学习,一定要摆正心态,在大学生涯内以学业为重。在大学四年的生活里,高亚婕用实际行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明确的规划和独特的学习方法促使她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相信她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之路上砥砺前行,越走越高。
王晓曼:从“教学楼”到“百姓家”扛起医者担当
医者,所以治病救人者也。古往今来,医者就代表着一种责任与担当。王晓曼同学从2019年踏入医学院大门的时,便知道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四年将尽,她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逐渐成长起来,四年时光证实了医学的厚重,她亲眼见证过生命的脆弱,主动请缨的无畏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成为了她扛起医者担当的底气。
大一伊始,王晓曼同学便加入学校的爱心医疗服务社,在一次义诊活动中,到处能看到她宣传急救知识的身影。在学习上,王晓曼同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获得国家实用性专利一项、大学生训练计划省级立项等诸多荣誉,她觉得在教学楼里学到的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她坦言“作为一只有把书本的知识搞好,在临床才能更有底气,这是医务工作者基本的责任”。一名医务工作者扎实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医学知识的累积伴随而来的是想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慢慢的将目光转向了社会、转向的普通的寻常百姓家。在成为一名真正医护人员的路上不断升级“打怪”。
“汗水早就把衣服洇透了,但我知道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新冠期间,她深入到百姓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疫情防控当中,最让她记忆深刻的事情就是村委会开展的一次大型核酸采集活动。正值夏日,王晓曼同学从早上七点就投入到核酸检测的任务当中,一直坚持到下午五点,整整十个小时,六个村庄的老人和小孩,数百名人口,巨大的任务量对于王晓曼同学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中午也是匆匆忙忙的吃完饭便继续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下午两点钟,气温已经达到一天中的峰值,即使站在树林下面,也无法阻挡热浪扑面而来,王晓曼同学的脸上早就布满汗水,衣服也被汗水打湿,但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拿起手中的体温计,在“百姓家”也扛起自己的担当。
王晓曼一直践行着责任与担当。实习期间,她动进入医院的呼吸科监护室,从志愿者到一名真正的医护工作者,她身上的责任担当也随之增加。监护室的环境跟普通病房的环境不同,它意味着更多的突发状况,监护仪和呼吸机随时都会有发出警报的可能。“监护室里的病人无法拥有家人陪伴,其中有位气管被切开的老人,沟通和交流只能通过纸和笔来进行,每当老人有需要的时候便会在纸上写下来,我会及时帮助解决。”王晓曼说。两个月的实习生活,亲眼见证的生死别离,都让王晓曼同学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更有能力和担当的医者,救人于水火。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王晓曼同学深知医学辽阔,更见学识的不足,她在点滴中积累,在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从“教学楼”到“百姓家”她一直将责任担当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医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