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首获国奖 |“零”的突破背后是“持之以恒”


成绩重要,能力更重要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下帷幕,我校报送的“黑科技”专项赛道作品《拾光清“黔”———面向化石能源排放物的异质结型 SnO2-TiO2 纳米纤维光催化———降解耦合系统》脱颖而出,荣获“卫星级”奖项(三等奖)。 这是我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实现了我校在“挑战杯”赛事成绩上的历史性突破。

“确实不容易,我觉得我们应该实验修改了上百次, 不过结果是好的,我们还是做到了。 ”项目成员庞彩燕如是说。 这是一支由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同学们携手组成,牛哲荟、庞凯歌、胡明江为指导老师的团队,实现了我校在该项“A+”级赛事中“零”的突破。

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组成的团队通过搭建异质结型SnO2-TiO2 纳米纤维, 有效地改善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在宏观研究的前提下,基于第一性原理,创新性地在微观原子层面对掺杂改性的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作出解释。项目组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异质结型 SnO2-TiO2 纳米纤维,使其具有较强的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增强了应用于常规能源污染物的可能性。且纳米 TiO2 催化剂化学稳定性好、价格相对低廉,采用热催化与光催化协同机制经 SnO2 改性后,光谱响应范围更大、光稳定性更强、光佳化活性、催化效率也同样更高。项目组所研发的耦合系统装置轻小,可便捷的安插于汽车排气管上,即插即用,成本较低,性能也更持久。 此项目是基于国家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政策所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对汽车与工业废气中有害物解决与减少碳排放有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的创新性想法与应用前景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相较于传统系统的研发成本高、性能不稳定不易拆卸等诸多不便,项目优势更加突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问到选拔队员的要求时,指导教师牛哲荟说到:“我们并不过分注重成绩,而更注重个人能力。 ”他们认为在团队协作中,个人成绩和专业排名并不能代表一切。 “挑战杯”竞赛更需要成员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有些同学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与 PPT 制作能力,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人”“虽然我们不看专业排名,但是该有的门槛还是有的。 ”对于团队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队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出色的专业能力是团队顺利科研的“敲门砖”。 此外,他们很看重团队成员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不惧挑战的精神,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在反复枯燥完善项目材料的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是他们产出成果的“垫脚石”。

“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属于年轻人那种坚持不懈,力争把化不可能为可能的青春力量。 ”牛哲荟如是说到。

从项目开始筹备谋划, 再到参加院赛、校赛,最后到国赛,时间跨度近一年,大家感慨颇深。 无论是项目本身,还是项目以外课业等压力,都让团队成员们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 但也正是项目组成员“十年磨一剑”的不懈追求,让他们在院级遴选、校级评审的赛场上一路闯关,最终在国赛的赛道上大放异彩,拿到无愧于努力的骄人成绩。由于前期准备充足,项目在校赛过程中便吸引到了评委们的重点关注。“每个评委的关注点都不一样, 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项目的背景、过程与前景,尽可能地突出每个评委感兴趣的内容或数据,为此我们反反复复修改了三十多遍不同版本的材料,最终才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 ”最终,凭借项目的创新性与大量详实的材料, 在校赛中脱颖而出,在后续备赛国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与学院的大力支持,使项目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斩获国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较长的备赛过程中, 压力时常存在,困难也不时出现。 在寒暑假期期间,当遇到急需完成的实验数据,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都毫无怨言地牺牲自己的假期休闲时间,克服酷暑与严寒穿梭于实验室、图书馆与机房之间,为每一项实验的成功,每一个数据的得出、每一次项目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贾雪睿回忆起时感慨万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专业的车间操作不熟悉,对市面上的产品不够了解,而这些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都需要从‘零’开始。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面对汽车安装管尺寸不熟悉的时候, 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回归到生活实践与经验,广泛查阅相关材料,致力于解决基础问题,最终设计出了全新的耦合装置以适配项目条件。 ”愁云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消散,项目的成功是对每一位成员最好的回报。 “过程漫长且艰难,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贾雪睿微笑着说道。

以终为始,奋勇争先不落幕

当得知获得国奖时,团队成员欢呼雀跃, 学校也对团队成员及指导教师送上了祝贺与鼓励。 “看到结果真的十分激动,这是团队的成就,感谢我们团队所有人的付出,非常感动,也很开心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也将以此为始,不断挑战自我”团队成员这样回应。

团队成员认为本次拿到“挑战杯”国奖对学校的意义很大,它实现了河南城建学院在该赛事中奖项“零”的突破。 相信,在学校对挑战杯等系列赛事高度重视的环境支持下,这份奖项对学校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在“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河南城建学院精神指引下,在奋力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道路上,未来我们城建学子必将在各类竞赛中秉持“厚德唯实、博学慎思”的校训,奋勇争先、再创佳绩,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道阻且长,科研永远在路上

整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 大力支持各类学生科技竞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扎实推进“挑战杯”竞赛备赛工作,校团委联合科研处、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处组成竞赛组委会, 通过广泛宣传、 组织申报、项目评审、路演模拟等不同方式,给予参赛团队全程指导和帮助。

竞赛中所锻造的科研精神, 习得的科研方法、 共同合作互相扶持的合作精神将会令团队中的每一位学子受益终身。说起这次大赛带来的收获,指导教师牛哲荟首先想到的就是能力的提升。“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 因此必须具备持之以恒和深入钻研的精神。同时,科研也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的工作, 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 并且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推进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面对科研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 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足,并且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团队将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加快日用化进程,争取早日将项目应用于现实生活。

要勇敢挑战自我,挑战不可能,高处的风景远比路上的风景更好。 相信从获奖团队的分享中, 将有更多学子投身科研竞赛,从坚持与奋斗中收获成功喜悦,体悟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