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重任推普进行时 促发展树文化自信


实践团成员牛静与少数民族同胞合影

人文学院教师 徐子杰


日前,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对 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表彰,新乡学院实践团队“‘同语同心一家亲’ 新疆籍大学生返乡推普实践团”在入选的 826 支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优秀团队,团队师生受到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表扬。

多方筹划 方成佳绩

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团队指导教师、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徐子杰表示,“校团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在我们实践团队前期的申报、中期的开展、后期的宣传中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有力的指导, 学院也在人员配备、实践经费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在活动开展前期,徐子杰、芦琳、袁琳三位指导老师就对团队的组建、 方案的撰写、 物料的准备等做了细致入微的筹划。 在团队组建方面, 分别选用在组织策划、 表达沟通、 文字撰写等方面能力突出的同学。 为了达到助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目的, 所选队员皆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或河南省内农村地区,且普通话水平在二级甲等以上;其次在方案撰写上, 要求实践团兼顾实践地点、实践对象、实践内容、实施开展 、宣传及安全事项等各方面, 对活动方案多次纠改后才最终定稿; 最后是在实践物料的准备上, 指导学生搜集各类推普资料,并为团队准备了队旗队服。

实地调查 科学推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河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普通话使用率较低,也成为其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障碍。 为了达到助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 的实践目的,实践团以“同语同心一家亲”命名,意为中华民族一家亲, 普通话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同语同心一家亲”新疆籍大学生返乡推普实践团由来自人文学院的 3 位指导教师和 10 名在校大学生组成。实践进行时正值 2022 年暑假疫情期间,团队成员分散在新疆、河南等地,独立开展多项活动。 “各地现实情况不同,推普方式自然需要因地制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尝试采用了 ‘多种实践模式相结合’ 的方式。 ”团队领队、2020 级汉语言文学的于佳卉表示,“我要求他们提前了解各自所处地区的情况,摸排调查,进而探讨合适的实践方式, 给他们邮寄实践所需物资。 ”

在实践地进行街头采访和问卷调研后, 实践团成员发现当地有相当比例的居民普通话水平几乎为零,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与孩童,于是对症下药开展工作——针对普通话零接触人群开展普通话小课堂;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青得里大街 ,以“普通话+维吾尔语”双语教学模式协助居委会举行推普红色宣讲会; 开展 “啄木鸟行动”核查街头不规范用字,报告当地城管部门进行监督纠正;开展“从娃娃抓起”主题活动,为少数民族儿童带来注音版儿童绘本, 带孩子们唱童谣、 读故事 、 猜字谜 、 做趣味汉字游戏和手语操 ……

实践团 10 名学生队员中有 9 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另外 1 名则是历史学专业。 2020 级历史学的渠江霞表示,“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我的加入可以紧密团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更好地推动普通话深入各地。 ”

实践初开展时,为了快速融入当地、得到居民的认同, 在面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时, 渠江霞通过讲述当地历史小故事、 玩趣味汉字游戏、 唱民谣等一系列方式来增进情感, 同时激发他们对普通话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推普行动 久久为功

经过不懈努力,推普实践活动的效果远超预期——从6月份筹划到七月份结束,各地实践活动持续了月余,先后开展政策讲解 800 余人次, 发放推普宣传单 5000 张, 规范张贴推普标语百余处,在中青网发布实践新闻 4 篇, 最终入选2022 年度国家级推普服务队,成为全省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50 个优秀品牌项目之一。 实践团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得益于其合理的团队构成、 明确的活动方案与因地制宜的实施策略。 “新疆人大多依靠农业和旅游业改善生活, 学会普通话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与全国各地来客、文化的沟通融合。 ”于佳卉表示,“在进行推普活动时, 我们选择从实用口语入手, 正是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性。 ”

各地民语言和特色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 普通话的推广能使少数民族的语言有更多的机会被大众熟知, 帮助当地居民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古可看唐朝“花门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今可见“同语同心一家亲”遍访新疆与河南。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裕的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我校将持续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家国一体”格局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