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九千年 农大技术让贾湖水稻“重生”

河南农业大学2个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测产创佳绩

本报讯(记者赵娅楠 孙慧敏 通讯员李俊周)舞阳贾湖遗址,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九千年前,贾湖人已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原始稻作农耕文明。但由于水源短缺,贾湖一带水稻种植早已绝迹。

“滚滚稻浪把田地染成青红间杂的油画,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头,稻穗密实、谷粒金黄。”这是九千年后的今天在漯河市舞阳县贾湖看到的一幕。10月17日,河南农业大学“豫农粳 11 号”“豫香糯”2 个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测产会,在河南农业大学(舞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举行,再现九千年前稻谷飘香好“丰景”。

“‘豫农粳11号’产量每亩600.68公斤,‘豫香糯’每亩667.88公斤,这2个品种抗病抗逆,抗倒伏,活秆成熟不早衰,结实率好,都非常适宜在舞阳地区‘旱改水’种植。”河南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研究员现场宣读测产结果。这次现场测产,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认为,示范田种植的水稻生长健壮,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无病虫害,结实率高,后期落色好,籽粒饱满,丰产性好,特别适宜当地进行种植。在今年水稻生长后期遭遇持续阴雨、病虫害发生严重等不利条件下,河南农业大学2个水稻新品种依然表现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突出优势,今后在舞阳地区种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良种配良法,旱田也能种出“金水稻”。据了解,以前在贾湖这种低洼地带种植玉米亩产较低,碰上极端天气则颗粒无收。2021 年,河南农业大学(舞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成立,根据舞阳县泥河洼滞洪区农业生产状况,传承贾湖九千年灿烂辉煌的稻作文化,利用品种和技术优势,依托贾湖酒业集团在贾湖遗址“旱改水”复种水稻,首年复种获得成功,且连续 3 年喜获丰收。今年河南农业大学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力度,针对舞阳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优化示范田实施方案。由河南农业大学李俊周教授带领师生组建成“水稻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从育苗、插秧、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稻谷储藏等环节,手把手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当地种粮大户盛改玲说,“改种水稻后亩产增加了,收入也增高了。”河南农大把“旱改水”技术带到田间地头,让靠天收的旱地走出新“稻”路。

“今后要进一步夯实育种源头创新,争取产出更多更好的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建议。

“学校有信心继续坚持创新引领,打造特色品牌,助力农业强省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