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安”在养鸡场,让“土鸡”变成“金凤凰”

——专访河南新晋院士康相涛


“一双粗布鞋,一副大嗓门,一身鸡屎味”,这是同事们对康相涛的评价:质朴、实干、“拼命”.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 2023 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其中,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说实话,对于这次采访我特别忐忑、犹豫。”11 月 23 日,在接受采访时,康相涛多次强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是个人功劳,而是集体荣誉。

“我和团队只有更加努力,围绕地方鸡保护利用做出更多成果,才能不辜负这份肯定和期待!”康相涛说。

30年如一日,“农村娃”的“种业振兴”之路

康相涛,南阳人,“农村娃”,60岁的他,30年的时间都在从事地方鸡保护利用的研究。

1985年,康相涛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90年代初,大量的国外高产、快长肉鸡进入中国市场,不少地方盲目引种杂交。

康相涛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决定守护宝贵资源。“育种周期长,高产与优质难兼顾,制种成本高,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地方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康相涛说。

1993年起,康相涛开启了漫长的地方鸡品种研究之路。

他提出了地方鸡精准分类和优先保护次序理念,首创单流向和通用核心系配套保护利用理论,创新分领域保护技术,创建“四位一体”多元保种模式。

他带领团队创建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体系,破解优异性状发掘和新种质创制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构建青胫黄麻羽鸡 F2 资源群,搭建地方鸡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平台。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36 项发明专利,形成了系统的地方鸡保护、新种质和制种模式创制“专利池”,创新兼顾高产与优质的快速平衡育种技术。

此外,他和团队还组装了国际首个鸡泛基因组,将鸡基因组信息由单个红色原鸡扩展至全球 37 个品种 664 个个体 ;首 次 解 析 鸡 生 长 大 效 应 基 因IGF2BP1致因突变,研发出首款地方鸡液相芯片“神农 1 号”,将我国地方鸡基因组选择育种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

这些成果,为破解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意义深远。

主动在鸡场“安家”,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

“一件事情,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康相涛说,这句话他经常说给年轻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极致”,他成为了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

“他没什么娱乐爱好,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团队骨干田亚东说,康相涛非常“神奇”,经常晚睡早起,却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已经 60 岁的他,即便连续出差几天,回来后依然可以直接拉着行李箱上班。有时候,他带团队打磨材料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依然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刚开始从事地方鸡保护利用研究时,为方便工作,康相涛把家安在了鸡场,他与家禽为邻,一住就是16年。他曾连续5年每周两趟用架子车到郊外拉玉米、麸皮,回来自己配饲料;夏天赤脚在鸡粪里跑来跑去冲洗鸡舍,冬天用冰水洗脸、做饭……

“我并没有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有意义,充满干劲儿!”康相涛说,守住家禽种质资源中国“芯”就是他最大的热情来源。

把“土鸡”变成“金凤凰”,科研论文要写在大地上 

市场是科技成果的“试金石”,在康相涛和团队的努力下,很多地方的“土鸡”变成了“金凤凰”。 

据了解,曾经固守一隅的固始鸡,经过 康相涛团队的培育,原种得到保护的同时 身价也倍增。养殖固始鸡不仅成了当地不 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还辐射到了邻近 的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等地,甚至包括云贵 川等偏僻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卢氏县卢氏绿 壳蛋,之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已成 为卢氏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中秋节、春节期 间更是供不应求。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非常理解农民的 心情。”康相涛说,也是因为如此,他将创新 资源和专利技术无偿提供给鸡保种场和企 业使用,并免费传授配套系繁育的具体细 节,使埋藏于深山内的土鸡变成了助力当 地产业振兴的“金凤凰”。 

“农大的老师要为农民办事,农大的学 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要服务于农业,科学研 究要基于产业、企业需要,科研论文要写在 大地上。”康相涛说,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一 名科技工作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不同角色切换,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康老师”

康相涛的工作时间,三分之一在讲台, 三分之一在研究,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地的 养鸡场奔波服务。

对于这些“角色”,康相涛说,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誉,他都时刻记得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专注科研的同时,康相涛面对学生同 样有颗细腻的心。曾经,一位时常坐在前 排的学生连续好几节缺课,他敏锐地察觉 到了异样,及时深入了解得知,学生是因为 家庭突发事件而彷徨迷茫,在康相涛的不 断鼓舞帮助下,学生坚定了“不给青春留遗 憾,不带包袱去追梦”的信念,最终顺利毕 业并考取博士继续深造。“大学生往往处于 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当于禾苗的拔节 孕穗期,老师的价值,就是给予力量与支 持,让他们成长成才。”康相涛说。 

在毕业生自制的 MV 里,学生们曾这 样表达对康相涛的敬意:“您是办公室深夜 不熄的灯火,您用无私奉献守护课堂学习 和生活……”“康老师为人大度,豪爽,我们 时刻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品行、他的 勇气和智慧。” 

中原学者,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地方鸡保 护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康相涛有很多头 衔,但他说,他最喜欢的还是那声“康老师”。 

荣誉是一种责任,要为更多的区域作出贡献 

院士精神,青年榜样。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精神很关键。采访中,康相涛分享了农业科技工作 者应该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 “三农”情怀;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时刻发现行业发展新动态;第三,要有创新的信念,持续探索未知 的勇气以及承受失败的毅力;此外,要相信 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多成果。 

他还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几点建 议:认认真真俯下身做研究;懂得协作;做 好科技传承;不懈努力,做到极致。 

荣誉只是开端。康相涛说,在他看来, 院士是一个“岗位”,一种压力,一份责任, “今后,我和团队会更努力地围绕种业振兴 发力,不仅要关注河南区域为河南畜牧产 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还要在 更高的层面,为更多的区域做出成果,只有 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