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校报


临近毕业的我无数次幻想,站在曾经生活的岔路口时选择另一条道路会是什么样的风景和结果。但在幻想出的平行世界里,我又一直认为我仍会在每一条路途中与校报结缘。

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2020 年 10 月,伴着渐凉的秋风,阳光透过枝桠映着绿叶的光芒照在 A 楼的道德讲堂里,我在换届会上举手接下了《洛阳理工学院报》二版编辑的职位,与侯苏倩学姐对视的瞬间,名为传承的热流奔腾着闯进我的视线,冲击我的经脉,命运的榫卯在这一刻镶嵌。二版编辑的职位接管了当时无措但勇敢的我,接手后的适配感让我坚信这一定是宿命使然。学姐的鼓励式教学使得我在两期迅速但干货满满的排版学习后,立刻拥有“上岗就业”的信心,开始了我与校报的相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校报二版的排版内容以校内综合新闻为主,我在内容排版的过程中管中窥豹着学校的发展,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了学校的选择与决定;在新闻学的专业上,明白了参与宣传部门工作应有的态度与作为。在与新乡学院报纸编辑们的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虽然排版看似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的任务,但与其他宣传工作一样不能选择闭门造车,多交流、多学习别的学校和别的单位是如何排版的也很重要。在 2021 年的换届后我担任起校报编辑部的部长,坐在前排与大家分享经验时,组织部门成员开编前会时,和干事们一起发报纸时,每个时刻我与校报共同成长的喜悦都油然而生。

相知无远近。在参与校报排版的两年里,我收获了熟练的报纸排版技能;收获了与老师和同伴们之间诚挚的情谊;收获了校对时严谨的态度与耐心;收获了对新闻的感知力;收获了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在学习之余,校报中的学习和锻炼成就了我大学生活的另一种色彩,丰富了我贫瘠的思想,带给我更多发展的机遇。即使已经离开校报编辑的队伍,我仍会通过校报注意学校响应了哪些政策号召;仍会关注学校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做出哪些举措;仍会浏览大家在四版投稿了什么;也仍会观察校报版面有什么改变。每当我打开电子校报的时候就会想到当年是否也有很多前辈也曾审视我排版的报纸,位置的转换让我对校报产生别样的情愫。

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我与校报的故事落下帷幕,但我看到一批批新生的力量加入校报编辑的队伍中,透过每期新报纸的产出,我感悟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发现他们排版的创新,学习更年轻的布局思维。校报依然是我寄托对大学生活回忆的载体,往期的报纸定格我的记忆,我能在字里行间看到我与同伴们不同时段的合作,甚至也能透过它们回忆当时的喜怒哀乐,这份寄托在校报中的回忆永存,我对校报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愈加深切。校报就像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友,在我一次次回眸中坚定地站在我身后,这份亲切感让我始终认为我们的羁绊不会随意切断,让我始终认为我与它有机会见证彼此的成长。这份坚定也始终鼓舞着我不断进取,不要辜负曾经自己的期望。

与校报结缘是点缀在我大学生活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星,感谢在此一路走来遇见的每一个人。即使时间无数次倒回2020年10月份的那天,我也依然会举手选择与校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