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栏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的重要著作。这期间,正是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全球政治经济更加动荡不安的时候,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带领党和人民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一、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一关键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其发展方向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履行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总结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改革开放后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校党的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党对高校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很顺利;什么时候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弱化,高等教育事业就难以实现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前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政治功能,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文,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

一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起全员联动工作格局,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理直气壮、有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要提升思政课质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走进课堂,带头联系思政教师,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要凝聚思政工作合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健全全员育人机制,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聚焦培育优秀人才这一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高校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能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关键是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的引、育、用、稳机制,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授业”“解惑”的“经师”,又做“传道”的“人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着力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要牢固树立“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要提升内涵,强化特色,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质增量,持续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三是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要有建设一流学科的追求,高位布局,错位发展,着力建设一流学科。没有一流学科就不会有一流的课程体系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也衍生不出一流水平的专业,培养一流学生也会是“空中楼阁”。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具有良好学科生态的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面向长远的学科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建设一流学科目标,树立扶优扶持的鲜明导向,制定每一个学科整改提高方案,着力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