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偶像”


铺天盖地的“年度人物”,样式繁多的“励志经典”,包装时尚的“偶像明星”……无不冲击着我们这些在理想与现实、光荣与梦想中彷徨的大学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要的不是那些走在红毯上的明星偶像,而是能够带来正能量的新“偶像”。

新时代的新“偶像”

谈及偶像,大多数人想到的往往会是站在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艺人明星。他们是大家挂在嘴边的“爱豆”,是人们疯狂追捧的对象。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偶像不仅是指他们有光鲜的外表、引起人们的追崇,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感染大众的内在涵养。

那么,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又如何定义偶像的呢?

鲁迅先生在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〇五》中说过一句话,“我好像也已经成了偶像了”。当时的青年人欣赏鲁迅先生犀利的文字,敬佩他顽强抗争的态度,所以把他看作偶像。时代不同,偶像不同。正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中学生武亦姝才情并茂,凭一己之力刷爆了朋友圈,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她是这个是时代的新“偶像”;又如,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后生可畏。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不该将“偶像”桎梏在艺人身上,也没有人规定站在聚光灯下的才能被定义成偶像。管理工程学院 2020 级学生魏梦洁认为,“科学家克难攻坚,担负重任,是我们的偶像;医务工作者不计生死,奋战一线,是我们的偶像;基层工作者恪尽职守,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是我们的偶像。他们默默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值得学习的标杆,他们尽管平凡,却很伟大。”外国语学院辅导员王高迪说:“偶像是多样的,对人们产生积极影响的就可以称之为偶像。”

“偶像”背后的正能量

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一个好的偶像背后是付出与努力、是勤劳与汗水、是坚持与拼搏、是守望与奉献……正如,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从青春到白发,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用爱和生命研究石窟文化并用数字模式向大众展示了敦煌莫高窟文化。又如,人民的耕耘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再如,国土守护者王继才,他有着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三十二年驻守孤岛,无言亦无悔。他们身上的偶像正能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祖国接班人。

偶像不仅可以指一群人,同时也是一种力量。人民日报曾指出:“他应该不只是满足你片刻审美的愉悦,还应看他能不能寄托你对美好的追求,拥有激发你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偶像应该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词汇,能够指引我们行动方向的一种崇高的力量。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偶像观,选择那些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偶像,才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价值,塑造精神的盾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江丽说。

身边的“偶像”榜样

我们选择“偶像”与榜样,也无需拘泥于舞台上的娱乐明星,外交干部、政界名流、体育健儿,乃至身边的普通人都可能是我们的“偶像”榜样。

我校 2018 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田博韬,多次参加航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用一腔热血投入无人机的设计与研发工作。与朝阳一起出门,刻苦练习飞行技术;伴月光而作,熬通宵完成项目的设计、修改等。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在挑战中不断创新,在合作中团结齐心。

在荣获“出彩河南人”第四届最美大学生殊荣后,田博韬依旧不骄不躁、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说:“大学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实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梦想的地方。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请坚持向上生长的力量,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一份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田博韬学长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我们每个郑航学子都应看齐的标杆。”信息管理学院柴淑娴说,“真实的、近距离的、有温度的才是真正能鼓舞人前行的动力。”其实偶像与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以偶像为榜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追随偶像的脚步时,我们也正走在成为别人的偶像的路上。

追随“偶像”的脚步

追随偶像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进行时,它意味着艰苦奋斗不断地追寻,击败挫折不断地接近,直至“成为你”。

“榜样是我心里的一个目标,或许我永远不能达到和他一样的高度,但是我会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文法学院2020 级学生刘源说。偶像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追逐,而是要努力成为像偶像一样的人,把他作为偶像,或许是因为他的自律,让你知道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或许是因为他的坚持,让你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又或许是因为他的品质,让你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方向……但总归是,以他为榜样,你一直在朝着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迈进。

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所谓“偶像”,所谓榜样,也就是唤醒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灵魂,引领一个时代的正确价值取向,带领人们观看更加精彩的天地,给予人们突破自我、走出舒适圈的选择,坚持热爱、一往无前奔赴梦想的勇气,以及不囿于人生逆境的清醒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