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谷蹍作一粒米 将初心化余热回馈沃土膏泽

——记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刘四麟教授


“你来,这本书交给你。 ”循声而望,年过耄耋仍精神矍铄的刘四麟教授颤巍地扶着桌角,想要从身旁的书筐中拿出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的书籍。 这本重达 3千克的《粮食工程设计手册》,已经陪伴刘四麟教授历经了 39 年的风霜,成为了一粒晶莹剔透的“稻米”,交至后辈之手,继续延续。

敲破“稻壳”,闯出人生新天地

刘四麟, 祖籍河北沧州,1927 年生于湖北沙市,4 岁随父母定居河南许昌。随着父亲的病逝,刘四麟的家庭变得贫困起来,家庭的变故如同一层坚硬的壳,阻碍了他的求学之路。 而刘四麟毅然打破束缚他追求知识的“壳”,在姐姐的资助下完成了高中前的所有学业。 1946 年初,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下属的堵口复堤工程局电讯所工作的刘四麟, 随 5 位工程师去联合国救济总署机械培训班学习, 这次学习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美国工程机械的先进知识,从而走上了助理工程师的岗位。 理论知识有了,刘四麟还需要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1948 年 10 月,在出国求学无望的情况下,刘四麟赴苏州帮助友人建设米厂。

在恩师田雨三和同学罗鸿运的影响下,1949 年 5 月, 伴随着解放苏州的枪炮声,刘四麟放弃每月 150 元的高薪,报考苏南公学,无产阶级的思想在此时落地生根。 1949 年 11 月,从苏南公学毕业后, 刘四麟被分配到苏州专署民政处。因具有机械相关知识,后再被调到新苏第一米厂担任技术员。 在这与稻谷打交道的五年时间里,刘四麟解决过苏州石英厂除尘的技术难题、负责过上海南汇县周浦镇米厂的建设、 处理过云南省 4个米厂的技术难关、写出了我国第一本《稻谷制米与品质鉴定》的教材。“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做过许多的工作,当过一段时间工厂工人,也做过助理工程师,还会开压路机……”正是因为吃过苦,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刘四麟每次看到饱满剔透的米粒因为稻谷加工方式的落后而“夭折”都会痛心不已。这份痛心,促使他学习了稻谷加工的全部知识,也为他日后走上“传道受业解惑”的从师之路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优择“稻谷”,由己及人焕新颜

1956 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对粮食、油脂、储藏方面的技术管理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教育部决定成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 从1945 年到 1959 年, 刘四麟相继去到上海粮食干校、中央粮食干校、南京粮食干校、北京粮食专科学校,最终成为郑州粮食学院的专业老师。 1959 年,受到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的盛情邀约,刘四麟随北京粮食专科学校校长林郎天来到郑州寻找建立粮食学院的校址。 “吴书记告诉我们,河南高校少,建议粮院建在郑州,可以为我们做好保障工作,确保一切建材充分供应。 ”建校初期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是从全国各省文化程度和政治觉悟较高的粮食干部中推荐而来的,约有 60 人。他们参加了新建粮食学院的全过程,刘四麟也在其中。

一颗谷粒想要变得饱满剔透是要经受得住压力和打磨的。 刘四麟等人很快便面临了建校以来的第一大“难关”:学校迁至郑州的第二年就遇到了旱灾,闹起了饥荒。 为了渡过难关,郑州粮院校长向粮食部申请将 60 届的 120 名学生派到安徽等四个相对富裕的省工作,59级的学生则返回原推荐单位。 “当时几十个人一天六两粮食,午饭没有别的,只有菠菜汤,时间一长,大家全部都浮肿起来,我每日回宿舍上三层楼需要休息两次。 ”也许是秉承着搏一搏的想法,又或许是不忍心再看着面黄肌瘦的师生们,刘四麟毅然向郑州粮食局申请发放三万斤稻谷,同时与实验员黄啓仁用实验米机加工高精度米,交米留糠,获得四千多斤含有高营养的米糠发给大家,帮助学校解决困难。 “当时的我浮肿得很厉害,开机器工作也格外耗费体力,我卖了呢子制服收获的三十元,吃了五次馆子,黄啓仁没有钱,只能逮老鼠吃。 ”1961 年 9月, 学校在姚桥村黄河滩开垦滩地 200亩,种黄豆补充师生副食品,经过多方努力解决了缺粮危机。

1962 年复课后,35 岁的刘四麟选择了回归讲台。回忆执教的 32 年,他说道:“教数学的黄湛崇老师讲课按部就班,受干部学生欢迎;张忠善老师讲课提纲协领,受高材生欢迎;理论力学老师郑贵然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而说起自己,刘四麟觉得他的教师之路就像打磨粗糙的稻谷:从被人吐槽讲课不清楚,到请教老教师、老教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 反复揣摩教案中的每一个字和词。他的课讲得愈发生动有趣,其他班级的同学有时也会驻足在教室窗边聆听。 正是他的这份执着与努力,让他将自己“去糠留米”,也让他成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之一。

打磨“谷粒”,粮途涅白展新貌

1965 年,刘四麟与吴厚宽同志一起带领 70 多名学生为上海多个县设计、建成 10 座米厂。 而后他再次带领 1974 级的学员奔赴湖南长沙,学习米厂设计,让他们干中学、学中干,建成了一座大型战备米厂。在带领学生为地方设计米厂时,刘四麟将学生分组,并采取了“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学生们先向厂长和厂里的老工人提出问题并一起解决,然后落实米厂建设的具体要求,最终归纳成适合当地的方案。

刘四麟没有错过在专业内发光的机会,1975 年, 中央粮食部邀请了全国几十位有经验的米厂设计人员,审核无锡轻工业学院应届毕业生设计的吴县米厂。 刘四麟结合自身经验, 采纳他人意见,提出了设计更安全、布置更合理的方案,获得了大家一致认同,建成后的米厂成为了全国的“样板间”。

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他有偿设计了 17 个大中型现代化示范米厂, 只收取国家标准规定的 20%设计费,剩余利益让给工厂,但前提是工厂同意接收粮院的学生去实习。 “我有米厂工作的经历,理解他们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的想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必须真正用起来,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 ”1994 年,刘四麟又一次在学生实习上有了“新动作”:他积极建议学校投资建厂, 在 1995—1998 年间,受到远在台湾胞兄刘三麟的资助,刘四麟与老伴吃住在黄河滩,亲自参加工厂的筹建和工人的培训,终于历经艰辛建成了 7000 平方米的厂房,挂牌“台新米业公司”“郑州粮食学院实习基地”“国内贸易部郑州科研院科研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学生们提供了进厂实习的机会。

面对新时代青年教师和学子,刘四麟有着这样的殷切期盼:“实践出真知,希望大家在面对任何工作时都不要忘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是于己还是于他,刘四麟教授在求知重道的路上,始终有着他坚持的方向。

精筛“细米”,推动粮工新发展

在碾米工序中,“筛”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科研领域里,“筛”同样也是科研精神的重要体现。 刘四麟坚持教学、科研、生产和设计相结合,将自己的经验筛选提炼总结形成一篇篇著作,将“筛”的精神发扬至极:1958 年, 当他发现一名苏联专家编写的《碾米讲义》中盘式金刚砂砻谷机的工作原理有问题时,刘四麟专门从北京跑到广州进行了大量实验,写出了 2 万多字的论文,有理有据地给予了纠正。 在此期间,他还建立了米厂工艺流程的产质量平衡方程式,可以使工艺流程设计从经验设计上升为理论计算设计。 此外,他还研究成功了计算“理论出米率”的方法。

刘四麟教授深知在传授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忘本”,投身到实践中学习依旧是最重要的事。 在前后 30 多年的教学中,刘四麟到过全国 20 多个省的几百家粮食加工厂参观、学习、实验和设计,先后发表了 58 余万字的研究论文,编写了新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本碾米教科书《碾米工艺学》和第一本《稻谷加工与品质鉴定》教材,并革新创造了“砻谷机变速箱”等 10 种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水平。1984 年,为了填补国内没有一本系统介绍粮食工业方面的书籍的空缺,刘四麟组织十几位专家编著了 200 余万字的《粮食工程设计手册》,其中他的个人著述占一半。 为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需求,2002 年底已经 76 岁的刘四麟邀请了 4 所高校和 3 所部属粮科院的51 位专家,对原《粮食工程设计手册》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 “那时家里堆的都是书稿,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查资料、写东西。 经过一年的日夜苦战,新版 《粮食工程设计手册》 终于完成了。 ”由其担任主编的新版《粮食工程加工手册》被公认为我国粮食工程方面内容最新、最全面、最实用、最有权威的百科全书。

刘四麟教授不遗余力地探索新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了行业的最前沿。 “我只想为粮食行业的发展多做点事。 ”这是一名师者的心愿,也是一名科研学者的追求。

发挥“余热”,孕育新芽馈垄恩

本可以在离休后安享晚年,过着闲云野鹤般舒适的养老生活,但刘四麟却不愿如此:编书、创造发明、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老骥伏枥仍旧发挥“余热”。

1986 年,59 岁临近退休的刘四麟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他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无怨无悔奉献社会。 1987—1990 年间刘四麟先后到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进行免费讲学和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服务。 他还将自己的工作酬劳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十五年内有数百名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受到奖励,而心血巨作《粮食工程设计手册》早已被捐赠给河南工业大学、全国 4所粮食高校和 34 所中专。 2022 年,刘四麟又一次将自己编撰的《粮食工程设计手册》《根除温室效应的建议》《减轻暴雨危害的办法》等具有收藏研究价值的珍贵粮食加工专业著作论文捐赠给我校中国粮食博物馆。刘四麟深谙为师的道理,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生和同行,激励他们在学术领域上不断突破创新。

“殚精竭虑的利他主义”是刘四麟后半生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让落榜生也可以通过自学成就自我,刘四麟同老伴金文一向党中央建议,希望教育部成立职业学校, 在每年招收 400 万高考落榜生继续学习的同时也解决了失业问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四麟在《向党汇报我的一生》 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本普通一青年,成长之后作贡献。 皆因组织培养故,饮水之时常思源。 ”在他心里一直牢记这样一句话:“革命到底,底在哪里?革命到底,就是革命到死。”当他人问到他这一生勤勤恳恳都是为了什么,他说:“我只知道应该终身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努力工作而不知其他。 ”刘四麟用他的实际行动将他的人生从一粒谷碾作了一粒米。

“总结我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努力工作的一生、不断进取的一生、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生、经过长期磨炼的一生。 正是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才要抓紧时间做点好事, 做点有用的事。” 2023 年 11 月 21 日,刘四麟教授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永存、事业长存,并仍将在社会发挥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