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牡丹
四月的洛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繁花似锦,游人如织。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洛阳人,看着外地游客的赞美,我与有荣焉。
坦白来讲,牡丹文化节的热闹我已经很久没有凑过了。一到花会期间,公园的花圃中,各式各样的品种牡丹便争奇斗艳,成片成片地开,花盘硕大,花朵密实,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好景,我腾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了,也就只有陪着异乡的亲友时才会掏门票再进去看。但是,说句可能令外地朋友羡艳的话——洛阳人看牡丹,其实大多都是在路边看的!
栽在路边绿化用的牡丹,当然不会是什么名贵稀有的品种。像“春柳”“银丝贯顶”这样的珍品,当然还是要挤进公园里才能一睹芳容。绿化带里最常见的是“洛阳红”,花朵呈蔷薇型,源自唐代,根据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又被俗称为“焦骨牡丹”。它盛放时,花瓣重重叠叠,花蕊金黄喷香,一眼望去,尽是大红大紫,和绿油油的林木形成再鲜明不过的对比,夺人眼球。再者便是粉牡丹、白牡丹,零零散散开在一片艳丽的紫红色中,倒也显得分外娇俏动人,恰似一众大家闺秀中的小家碧玉,让人眼前一亮。
以家门前的“牡丹大道”为例——是了,连路都要以牡丹命名!牡丹大道路中央有一条渠,两堤修成了阶梯状。渠边先是平坦小路供人漫步,又栽垂柳依依弄水,接着,便是一行一行的牡丹,层层地蔓延上坡。车道两侧,又种满了樱花和灌木。
三月底四月初,是牡丹大道最美的时候:雪融冰消,万条垂下绿丝绦;阳光温暖,荆桃粉白绘烂漫;叶绿花娇,牡丹团团丛中笑……随意地从任何一个路口的楼梯走下去,闲庭信步在渠边,你都能感受到牡丹的浅香氤氲环抱着你。打眼一看,眼前尽是团花似锦;侧身一撇,便看得见柳丝挽水;倾耳一听,便听得到翅振鸟鸣。坐在长椅上抬头,身前是平静的水,身侧是沉默的柳,身后和对岸是怒放的牡丹,头顶是密匝匝弯了枝的樱花。不时有行人走过,脸上尽是满足的笑容——我想没有人会在这样的风光下不感到愉悦吧!
我到底有多幸运,才能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在车水马龙的道路旁,觅得这样一处春意盎然,寻得这样一方自然清净!
这是专属洛阳人的幸福,是在牡丹文化节的热闹中的一处“世外桃源”。
牡丹作为洛阳的一张城市名片,不仅已经镌刻在了这座伊水河畔的城中,更铭记在每一个洛阳人的心里。几乎每个洛阳人,都叫的上几种知名的牡丹,谈得上几处看牡丹的好地方,诵得出几句牡丹的诗词,画得出几朵牡丹的草图。牡丹花不仅开在春天的门前街畔,还一年四季地绽放在桥头石刻、路央围栏、公交车绘……洛阳的牡丹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每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把牡丹的文化、河洛的文化,一并向外传递着。
又是一年春天,牡丹花开,你来洛阳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