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霜荏苒 经典依然
前些日子,微观经济学老师在讲“边际效应是递减”的这一内容,我对身边朋友打趣道,边际效应递减在经济学中主要是取决于某一物品的某一恒定价值。但经典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所得到的价值是不同的,又何来效应递减之说?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书如此,读经典更是如此。经典,词典释义为具有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既为经典,必是经得起历史考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评价经典:“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最智慧的头脑向你保证过的作品。”
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上大学语文第一课时老师发布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启迪人生,这些不可否置。若我总结,读经典最终是构建崭新的自我。
读经典是对已知自我的印证。经典作为范本,翻阅几百年前的经典著作,会发现很多观点是他们早已经探讨过的。品读书中人物,对照自己内心,悲喜与共,感同身受,又或者拍案叫绝,不能自已。红楼满纸荒唐言,西游一把辛酸泪,百年孤独无可避,瓦尔登湖悟真谛。各色各样的人,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走着他们的道,我与书中人物的共鸣就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或者是那个不曾真正看见的自己。
读经典是对未知自我的找寻。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自己真正有用。罗翔老师说:“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功利性的,一种是非功利性的。”如果读经典的目的仅限于功利,那就失去了阅读过程本身的快乐。经典,并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你读过它来显示自己知识上的优越感,而是内化经典中的智慧。正所谓,无知者无畏,真正读书的人却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畏惧自己的浅薄。读的内容留在脑子里,一部分形成你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还有一部分留在你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成了你的涵养和气质。经典像是一座桥梁,观古习今,古今贯通,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已知自我的印证和未知自我的找寻构建了崭新的自我,完善了自我。这是经典于我最大的意义。
我的政治经济学老师认为读经典非常重要,他曾在上课时花费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作了好书介绍。并且在每节上课留十分钟让每组同学来进行好书分享会。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不可避免地从一本书中看到另一本书的影子,追根溯源,其根源就是“经典”。用卡尔维诺的话概括:“读经典就是以最少的阅读时间,收获更多对我们有利的知识。”时代在发展,碎片化阅读成了时代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典不再需要,相反的,在快节奏的今天,更需要经典来沉淀自己,顺着时代洪流也能把经典推得更远。想要助经典长行,当代大学生能做的就要形成优良的读书风气。
如果每个同学去好好读一本经典著作,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浮于表面的潮流,也不去无脑追崇一些精神上的心灵鸡汤和满是标签结论的情绪排泄物,这个过程其实是收心的过程。当我们不只是满足于感官上的愉悦,不在人生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只依赖从网络上寻求答案,而是向经典、沉浸智慧的语言、智者的思想,寻找自己的答案,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入思考,而深入思考正是培养自主意识和价值判断的前提,这样一来,言论偏激,人云亦云,把浅薄当深刻,把高音当强音此类现象都将大大减少,因为经典带给了我们正确判断的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周围的人喜爱读经典,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广博的学识,他们时不时说一些你闻所未闻的知识,这样的环境氛围,你会由衷地钦佩,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去提升自己。“温柔且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大学生或许不会人人都达到这种状态,但通过读经典,我们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从而更自信、更乐观、更坚定。
古人闲挑灯花夜读书,每每读至喜爱之处,仿佛轻舟泛过桃花林,披一肩落樱嗅香睡去。而今,闲时一杯水,一本经典,也是十分惬意的。若当代大学生都能够书馆静坐,能够常常翻阅经典,感受经典穿越时空的阻隔,来与我们对话。那么我相信总有一天,新时代的青年不会沉迷于手机上肤浅的快乐,而是醉心于经典的伟大,阅读经典也必将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