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云顶观象台”

他们是为地球“测体温”的南信大人



11 月中旬,瓦里关山白雪皑皑,巍然挺立。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3 届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贾莹珠第三次去瓦里关山,还是和前两次一样,他买了可口的食物带给山上值班的人员;还是一样从西宁出发,去往共和县龙羊峡镇瓦里关山。

大概到了半山腰,车子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徒步上山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忘了”,就这样,贾莹珠和同事们一路顶着凛冽的寒风,迈着沉重而坚实的步伐,历时大约 1小时 30分钟,才到达位于瓦里关山顶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在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的青藏高原,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似乎不算特别巍峨。这里天空湛蓝,云朵雪白,山峦叠嶂。29 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在此建成,它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被称为“云顶的观象台”。

贾莹珠今年刚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他选择远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追寻自己的“蓝天梦”。在这里,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毕业于南信大。他们头顶云端、脚踏实地,一代代的南信大人,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在瓦里关把脉地球、测量体温,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气象人的初心和信念。

接续奋斗,情系母校守初心

不久前,全国气象部门在南信大召开了三年来的首场线下专场招聘会。其中,青海省气象局带来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工作岗位备受学生们关注。

任磊是南信大2018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入职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来,他在云端做过野外监测,也曾在西宁从事评估分析工作。“刚到瓦里关山的时候,我的高原反应特别严重。一般前三天都睡不着,过一段时间会渐渐好转。”任磊说。

“偶尔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时,我就会默默告诉自己:少空想、多行动。”碰上大雪天气,去路被封,任磊和同事不得不靠人力把物资背到山顶。“光是站在那,我感觉那风都能把我们一个个刮走。”不用谁站出来组织,大家会默默扛起物资,低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在雪上留下了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脚印,“不必歌颂苦难,我们都乐在其中。”

与校友间的相互支持构成了任磊在瓦里关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在一起,共同唤醒了大家对母校的怀念和热爱。人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来自于相遇,感谢母校曾带给我的充沛的学识、真挚的情谊、美好的回忆。”

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届大气科学专业的罗昌娟,毕业后入职青海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于 2022年 10月调入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崭新的平台需要我不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所幸在大学时期学过天气学原理、Fortran 编程等课程,让我在新工作中可以做到更好的衔接。”

“第一次听说‘瓦里关曲线’是在高中的时候。大学时,我再一次从学长学姐们口中听到了‘瓦里关’这个名字。”在他们的影响下,贾莹珠再次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瓦里关很是向往。大四时,他一边主动留意有关青海省气象局的招聘信息,一边与舍友备战考研。今年 6月毕业后,7 月 16 日就正式入职了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大气本底监测岗位。

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依托于本科的专业背景,贾莹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储备,看待问题更加地理性,也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让我真正下定决心去竞争这个岗位的原因,不仅仅是瓦里关山上独特的风貌,更重要的是瓦里关气象工作者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给我带来了充沛的力量。”

目前,贾莹珠主要负责办公室劳资、安全生产、离退休人员信息维护等一些基础业务,其他监测等技术仍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我很喜欢这里,每天工作都充满干劲。这里也有许多校友在帮我尽快地去适应新环境,让我感到熟悉,产生了探索的动力。”

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过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李明是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一名观测员。2010 年,李明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专业毕业。抱着“闯一闯”的心态,2014 年 6 月,“一腔孤勇”的李明正式入职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主要负责监测工作。

“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方圆几十公里荒无人烟的孤寂”,还未从之前热闹的生活氛围中完全脱离出来的李明,常常望着寂寥的大地发呆。“加之多变的天气、恶劣的环境,导致我们的设备不时故障,这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在瓦里关校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李明调整好状态,逐渐适应了“瓦里关生活”。

2021 年春节,轮到李明在站上值班。这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第三次在瓦里关山过春节。“山上每次值班只有两个人,一次换班要待 10天。”根据以往经验,李明在春节前夕提前购置了日用品和熟食。“为了不影响大气本底观测数据质量,山上一直禁止生火做饭,我们一般吃熟食,最常见的是速冻饺子还有泡面。”这次上山,李明还带了家里炸的油饼,买了一副崭新的春联。“过年还是要有一点儿年味嘛!”

“检查大气样本钢瓶是交接班的关键工作。”李明仔细核对每一个钢瓶编号,并打包装箱。此外,又对先前两位同事的数据记录、工作内容、仪器运行情况,包括生活区内所有物品使用情况进行一一登记交接。交接完成后,李明和同事们又张罗着去贴春联,“风大得很哟,春联刚贴好,一阵风来又吹走了”,李明笑着说。

回想起那年的大年三十,李明将它概括为“一个人简单的小幸福”。这一天,李明起了个大早,先到观测场检查了仪器设备,又回到业务平台给氢气发生器加好了去离子水,读取气溶胶采样器数据并一一做好记录。等到一切工作完成之后,李明简单地准备了几样小菜,并拨通了远方亲人们的视频,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95”力量,做好地球“测温人”

5 月的一天,雪后初晴,碧空如洗。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两名“95后”观测员时闻和杨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仪器监测、定期检查、气体瓶采样、地面气象站维护……他们的工作,在旁人看来如此枯燥乏味,但却十分重要。“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对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也会造成严重误导。因此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当天,室外气温低至零下 10 摄氏度,两人的脸被冻得通红,完成工作却仍然一丝不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吧。工作以来,看到很多老师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的本底台。现在山上条件越来越好了,但他们精益求精、严谨不怠的精神不会变。”时闻说。

时闻和杨昊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同班同学,两人在 2021 年毕业时不约而同地报考了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正好位于我的家乡——共和县龙羊峡镇。时闻也是青海本地人,很幸运我们一同成为了这里的一份子。”杨昊说。

初到山上,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山风凛冽,夜里敲打门窗的噪声反反复复,加上高原反应,让我经常难以入睡。”时闻回忆说,高海拔的工作环境是给每一个观测员的第一份挑战。“但我现在已经慢慢适应,学会了与皑皑雪山作伴、与蓝天白云为友。”尤其是冬天,除了一起值班的同事,十几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实在闷得慌了,就去外面看看壮丽的风景,拍几张照片,来增加一些生活的乐趣。”

“我的师父黄建青,从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建站初期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是他告诉我,在这里,能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专业知识、亲身实践、风土人情,都是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长久以来,杨昊已经自动生成了“工作生物钟”:每周三早晨八点要进行温室气体人工采样;每周日要对臭氧总量光谱仪更换干燥剂;每隔两小时要检查仪器设备是否还在正常运转……

“气候问题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在‘双碳’背景下,我认为未来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受重视,我也会尽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地球的‘测温人’。”杨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