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好志愿接力棒,把青春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记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雅慧

简短说明
曾经,于她而言,西部也只是“远方”。但如今,北回归线的连绵群山中,那一首她曾用青春写下的诗篇,成为了她无数个夜晚中魂牵梦萦的思念。 今年7月,她将再次启程,作为学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重新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小城田东。“我想,这一步我没有走错。”提起两度加入研支团,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生王雅慧这样说。 本文章,以生动的写诗、充沛的感情,记载了王雅慧支教历程。


     曾经,于她而言,西部也只是“远方”。但如今,北回归线的连绵群山中,那一首她曾用青春写下的诗篇,成为了她无数个夜晚中魂牵梦萦的思念。  

今年7月,她将再次启程,作为学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重新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小城田东。“我想,这一步我没有走错。”提起两度加入研支团,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生王雅慧这样说。

2600余公里,从华东沿海到西南群山

在祖国西南的群山里,埋藏着祖父的二十载青春汗水,“祖父在我动身前一天主动提起了自己在西南一带修筑铁路时的过往,细细说了许多嘱咐。”

王雅慧沿着祖父修过的铁路,从黄海之滨奔赴广西芒乡红城。

八桂大地的一切都似有魔力,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民族团结的痕迹,激起了王雅慧对基层社会的强烈好奇,也给了她重新理解乡土中国的难得机遇。

“读书本意在元元”,王雅慧说,当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她对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和曾经“文能提笔安天下”的期许,给人以希望与力量。她站上三尺讲台,让自己成为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一扇窗户。周末,她和队友们一起去“童心港湾”,跑遍田东县内所有的支教项目点,陪伴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一份份毫无保留的信任,铸成了她记忆中最亮眼也最难忘的风景:“我见过的风景与读过的书,终于也借着这方寸天地照亮了孩子们的路。”

600多节课,从一波三折到心照不宣

王雅慧还清楚地记得,“讲台从左到右有7步,教室从前到后需要走上14步”。可这寥寥数步并不好走。七年级有17个班,支教一年里,王雅慧给其中一半的班级上过课,教学时长累计超过600课时。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王雅慧慢慢明白,不能只传授书本知识,更应该要塑造学生品格,不能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更应该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从办公室到宿舍楼、从食堂里到运动场,王雅慧她抓住一切机会讲述中国精神、奋斗故事与光辉历程。

王雅慧和队友们也常常下乡家访。走过盘山小路、穿过连绵山峦,最艰难的一次,8公里的路,大家顶着大太阳半推半骑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满头大汗地到达学生家里。置身基层一线,才能了解实际需求。他们借助学校平台与资源优势开展了“微光助学”系列活动,给孩子们争取到了些台灯、书桌、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还着手设立了“力行”奖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孩子们争取更多获得资助的机会。

一片冰心,一年守护。在七年级最后一次的作文《告别七年级,____最难忘》里,王雅慧出现在了许多孩子的作文里,字字深情。临别前,她给班里的每个孩子留了信。可没想到的是,她在教室里偷偷布置,孩子们在办公室里偷偷给她留惊喜,角落里留着十个稚嫩又真挚的小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近2000个日夜,从向下扎根到向上成长

服务期结束,王雅慧重新回到校园。很快又到9月,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招募新一届志愿者。几经思忖、几番辗转,王雅慧还是交了报名表。

她坦言,自己遇到过很多质疑与不理解,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她再来一次的勇气,学校的培养与平台给了她再来一次的机遇,师长的指点与照顾给了她再来一次的动力。至于别人口中所谓的“牺牲”,王雅慧选择一笑置之。

静水深流,方成其不朽,海边长大的王雅慧,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就读行政管理专业的她,参编过专著、开展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去过5省9地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基层实践活动,获评过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徐州市优秀共青团员以及学校优秀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个人等;作为校园记者的她,6年里写过稿件30余万字,历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及宣教部副部长、校大学生传媒中心主任、徐州市大学生记者协会执行会长等,参加过省学联的新媒体运营、接受过团中央新媒体中心的实习锻炼……

在矿大的近2000个日夜里,王雅慧的身上有过许多“标签”。而现在,“青年志愿者”俨然成为了其中最闪亮的一枚。

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扎根祖国大地,青春的力量便是无穷的。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在广袤的西部大地,王雅慧读了这样一本“无字之书”。接过祖辈的接力棒,把汗水播撒向红城热土、把青春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成为了她对青春最质朴的诠释。                           (大学生传媒中心)